歷史本是一門很有趣味的學科,對初中學生本應有很強的吸引力。然而現實的初中歷史教學卻不盡然,其效果更是差強人意。
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不利因素造成的:(1)受升學制度的影響。在重慶,歷史學科在中考時實行開卷考試,總分也只有50分,因而大多數初中生為了將來的升學,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所謂“主科”上,對歷史學科處于應付狀態。(2)歷史學科本身與現實的脫節。社會現實的需求很難從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得到滿足,那么就根本談不上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3)歷史教師自身的涵養有待提升。
盡管有眾多的客觀因素制約著我們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效展開,但我認為造成歷史學科這種現狀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生對歷史學科缺乏興趣所致。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去學,也才能學得好。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完全有可能做到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
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精心設計導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傳統的初中歷史課教學導入大多采用新舊聯系式,即復習法。不可否認,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有利于歷史知識之間的銜接,體現著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則。但是,這種導入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必須講究導入藝術,精心設計導入,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到課文中心上來。
1.充分利用教材插圖
川教版歷史教科書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精心選圖,圖文并茂。我們使用的川教版中國歷史實驗教科書的課文中共有插圖631幅。這些插圖或以濃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戰爭場面,或以簡潔的線條勾勒人物形象,或以嚴謹的構圖描繪器物的形態,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即使是一幅小小的插圖,由于它形象、生動,又富有歷史內涵,也往往能成為激發學生興趣的載體。比如,在教學《秦朝的統一》這課時,我首先請學生看教科書中第51頁《秦始皇像》這幅插圖,并指導他們怎么看這幅插圖:“秦始皇頭上戴著什么?身上穿著什么?腰間佩著什么?面部表情怎樣?”然后講:“秦始皇頭戴冕旒,身著龍袍,腰佩寶劍,目光炯炯,躊躇滿志。從裝束到表情,可以看出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嚴和膽識。”接下來問道:“對于秦始皇,同學們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他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成就呢?”通過這一看一講一問,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上來了。
2.注重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在歷史教學中,根據新聞時事,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導入新課,既可以使學生看到歷史是無處不在的,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辛亥革命》這課的備課中,我先設計的導入是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地名,渝中區的中山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引入新課。請學生思考:這些路名是怎么得來的?它們和孫中山有什么聯系?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什么樣的地位?由于那段時間重慶高溫,放假太多,在國慶節前我都還沒有講到這一課。國慶節那天,我在電視上看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幕:電視的畫面向我們遠距離展現了天安門城樓上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接下來向我們近距離展現了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并且停留的時間達十秒之久。相信這一幕同樣也給觀看了慶祝的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國慶節后上《辛亥革命》這課時,我就改變了事先設計的導入內容。我利用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導入新課,告訴學生,每年國慶期間,北京天安門廣場都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然后設問:“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上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會受到世人如此的敬仰呢?”這種導入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情感的作用。
設計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在講《張騫通西域》這課時,我利用的是實物導入法,把學生熟悉的葡萄、核桃、胡蘿卜等瓜果蔬菜拿到課堂上;在講《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課時,我是從請學生們欣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開始的;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這課時,我先請學生欣賞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清明上河圖》。
初中學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導入,來盡快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從而使導入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制約的,并為實現教育目的和傳授教學內容服務。教學方法的種類多樣,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目的。
1.推行課堂教學多元化
我們使用的川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各課內容分以主欄(宋體字)、輔欄(仿宋體字)呈現在學生面前。主欄是要求學生識記、理解和活動的內容,也是教學或考核的主體部分;輔欄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正文,增強教材可讀性,輔助教學目的的實施。因此,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讀講練”。一是“讀”。它既包括學生課前的自學,也包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的重點內容,讀后還可以勾書落實。二是“講”,即教師的精講。它是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的。通過啟發誘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全課起到穿針引線的主導作用。三是“練”。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中設置的設問小欄目,如“想想”“看看”“議議”“說說”“記記”以及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作業。通過“讀講練”的綜合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感覺或思維器官,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而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講讀練”在一節課中的輕重,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而定,沒有固定的模式。
2.注重有效課堂討論的運用
初中歷史課堂討論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當然,課堂討論不能只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而是要有精心的準備、精心的設計,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有效課堂討論的開展最關鍵的是設計討論的問題。在設計討論的問題時,要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準備相關材料,讓學生在討論時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6課《建筑奇觀》的學習測評中有這樣一道題:有人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你認為這樣評價正確嗎?為什么?我把這道課后作業設計為課堂討論的題目。為了使課堂討論能夠有效開展,我作了精心的準備。首先出示了兩首詩,一首是唐朝詩人胡曾的《汴水》,另一首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這兩首詩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作了截然不同的評價,這是為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然后出示了兩幅圖片和一段文字,一幅是大運河開鑿以后,往來船只絡繹不絕的畫面,一幅是隋煬帝的畫像,并標注以下文字:隋煬帝于605年3月征發河南郡100萬余人開鑿運河,于608年征發100萬余人開鑿運河……這樣,問題的設計既體現了知識的重難點,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而實現有效討論。在討論時,學生積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在學生的發言中,我感受到了學生思維的活躍,認識的加深,情感的升華。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也體驗歷史學科的無窮樂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力量,這樣的歷史課堂不僅充滿著思維的活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彰顯著新課程的無限魅力。
當然,激發初中學生對歷史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大膽探索,靈活運用,做到寓教于樂,以趣激學,使教與學真正成為“愉快的藝術”。
參考文獻:
許崇善.淺談歷史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新課程:中學,2011(6).
(作者單位 重慶市長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