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幾個英語授課的方法,創設語言環境,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關鍵詞:創設語言環境;英語授課;力求簡捷;循序漸進;化解難點;激發信心;大膽應用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日益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英語在中國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已成為僅次于漢語的第二語言,是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門外語。現在,不少小學乃至幼兒園也開設了英語的啟蒙教學,中小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幾乎與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并重,對英語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重視。
但是,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是:學生辛辛苦苦學了數十年,也許應付得了考試,卻開不了口,應付不了語言交流。而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這顯然是一種教育的失誤。我們知道,任何語言的學習,啟蒙階段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它必然是首先依賴于客觀存在的社會語言環境的耳濡目染,然后是依靠學校語言教學的聽、說、讀、寫等的系統而科學地進行訓練,才日漸進入精熟應用的程度。可是,我們的學生生活在母語的環境下,缺少應用英語的客觀環境,這已是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再忽視了這種語言環境的創設,就更難以彌補這種缺陷,導致英語教學的實際成效——語言交際能力難以提高,這就難以適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要求。
由于工作的需要,筆者有幸任教過三年英語。于是,在英語教學中探索營造英語教學環境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師整堂課用英語教學,學生能基本理解,而且還能用英語進行一些課堂教學的雙邊交流。原來一些羞于開口或聽了不知所云的學生,也敢于交流或能夠交流了,學生學習和應用英語的興趣明顯提高。實踐使我覺得,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其實并不難,重要的是要敢于嘗試,善于引導,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易入手,循序漸進,貴在堅持,重在激勵。那么,對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可以起到良好的啟蒙作用,也許可以為日后進一步的熟練應用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此把我在教學中采用的一些簡捷方法歸納如下,供同仁共研。
一、從起步開始,有意創設英語授課的教學環境
對于初學英語的學生來說,是否明白“Let’s begin”并不重要,只要教師在每一節課上反復使用,學生自然就會理解它的意思。假如叫學生開始做練習、考試或別的活動,教師只要一講“Let’s begin”,對許多學生來說,它的含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同樣的道理,結束時講“That’s all for today”,其義也可自現。關鍵是教師要有意從起步開始,就努力營造用英語授課的教學環境。
再如,我給每個學生起了一個英文名字,上第一節課時就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姓名卡片,讓學生寫、記,以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時都使用英文名。這樣,學生既因新奇而感到饒有興趣,又借此讓學生從寫、記英文名和相互應對中初步適應英語的發音和拼寫,并有利于創設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
二、力求簡化、便捷,消除畏難心理
教師課堂用語要力求簡捷,盡量用一到兩個英語詞句來解釋同一項活動,并經常性地反復使用,以便學生較快地理解和應用,不致產生畏難心理。例如,教師要學生翻開書,即使他們的書已翻開,教師依然說“Open your books to page...”到后來又用“Turn to page...”也許一部分學生翻書時只明白“page”,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即使教師不再明確地教這兩個短語,也可以分辨出其中不同的意思來。
堅持從這樣的一項、兩項的課堂用語訓練開始,學生就并不覺得十分困難,持之以恒,學生便日漸適應,畏難心理就逐步消除了。
三、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課堂用語
教給學生一些適合他們學習層次的課堂英語,例如,I don’t know;I don’t understand;Once again;Just a minute;What’s that in English?等等。教師希望學生知道這些用語,可以先教會他們讀懂,或者整理好后分發給學生粘貼在課本上,或者抄在大紙上張貼在教室里的墻壁上,可以附上中文意思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一旦學生掌握了一批用語,應馬上更換另一批以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往后,如果學生用漢語表達多于所教的英語課堂用語,教師應用英語來提醒他(她),類似的師生間或生生間的交流越多,日積月累,他們運用英語課堂用語就越自如起來。
四、敢于實踐、創新,化解教學難點
用英語教語法,聽起來好像不可能,其實做起來并不難。關鍵是要從學生知道的知識開始,善于引導。以教現在進行時為例吧,先出示下列句子復習一般現在時。
She plays soccer every week.
He cooks noodles every Tuesday.
確定學生理解以上兩個句子,然后把“every week”和“every Tuesday”分別改變為“now”,那么“plays”和“cooks”必須被改變為“is playing”和“is cooking”。
She is playing soccer now.
He is cooking noodles now.
接著,給學生更多一些一般現在時的句子來練習改為現在進行時,請他們得出結論:把“every day”改為“now”后,動詞應該被改變為什么形式。
以同樣的方法可以演示如何把現在進行時改變為一般疑問句和否定句,學了疑問句和否定句后,學生可用英語進行簡單的采訪活動或問答活動來操練所學的知識。
在初學階段,教師也可利用圖片來教學生詞,既直觀易懂,又避免了翻譯詞匯。
當然,教師必須要照顧到有些學得慢的學生。那么,教師是不是需要在每堂課的最后,花幾分鐘再來翻譯一遍呢?大可不必,鑒于我國目前升學考試中有翻譯一題,可以請幾個學得好的學生站起來,用中文把新學的語法知識總結一下,既幫助慢的學生理解語法,又鼓勵好的學生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激發信心,鼓勵學生大膽應用
營造英語課堂教學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信心。首先,教師要有信心。面對初學英語的學生,一堂課全用英語授課,對教師而言確實很難。因此,教師要有信心,要敢于嘗試,還要不怕出錯,一開始不必追求完美,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斷修正,不斷積累恰當的課堂英語和師生交流的經驗,這樣的嘗試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
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信心,要善于引導,重在鼓勵。學生初學英語,難免常常出錯,教師可以先表揚他敢于交流,然后用恰當的語言,輔之以手勢、動畫、卡片等予以引導,試著再講,或者請其他學生幫助。千萬不可讓學生在剛起步時就失去信心,甚至因受批評、譏諷而情緒沮喪,這會導致他們今后不敢大膽交流,甚至閉口不講的嚴重后果。
用英語授課創設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對教師和初學英語的學生也許都是挑戰。作為教師,必須努力去實踐,哪怕從每節課十五分鐘,逐步增加到半節課;從一星期一節課逐步增加到兩節、三節課,直到每堂課全部用英語授課。只有這樣,才可能通過日常的與教師和同學間的相互交流,逐步打消學生英語學習和交流的陌生感、畏難感,提高學生夢寐以求的英語交際能力。
本人僅作了起步階段的初步嘗試,“善始者”也許能“事半成”,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粗淺的幾種簡捷方法,望同仁指正。
(作者單位 昆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