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閱讀訓練必定是思維與閱讀統一的訓練。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積極地自我思維呢?我們大家知道,平靜的水面,往往不能反射出陽光的七彩,只有當一石激起千層浪時,人們才能驚喜地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中跳躍著七彩陽光且光彩奪目。我們的閱讀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果平鋪直敘,閱讀教學就如那平靜的水面,學生的閱讀學習中就不會有“七彩陽光”似的思維。因此,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總是千方百計地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境,激發學生邊閱讀邊思維,潛移默化地提高其閱讀水平。
一、創設假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發現問題,深入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學生思維不深或阻塞的現象,此時,如果我們運用假設的方法,能讓學生在不易發現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維。如,我們許多課文中都有過渡句,對其作用,優秀的學生常常是熟視無睹,中下等學生體會不到,詩詞學習時更是如此。為加強學生這方面的閱讀思維訓練,我在教學《沁園春·雪》時設問學生:假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句去掉行不行?這句有什么作用?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此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巧妙地將上闋紅裝素裹、嬌艷多姿的雪后壯麗江山圖與下闋無數英雄為此而“競折腰”圖連接起來,使上下闋渾然一體;把祖國河山闊大的境界與毛澤東博大的胸懷,祖國的雄偉美麗與毛澤東的革命豪情映照起來,使上下闋意蘊珠聯璧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到意境美,而且能激起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堅定革命的壯志之情。
二、創設求異思維情境,引發學生探尋特色,深入理解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往往多是借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理解力,順著文章的閱讀,有時很難發現文章的細節或特色。這時,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探尋課文的細節或特色,從而深入地領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構思的精妙和遣詞造句的匠心。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課,一是作者選材角度的創新;二是課文緊扣題目“背影”,以“背影”來結構全文。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特色呢?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描寫人物一般從人物的哪個方面去描寫呢?作者為什么要從人物的背影去描寫呢?通過多角度的思維與討論,學生給予的答案也是多維的:因為“我”那時“自作聰明”,對父親的送行不以為然,至于父親要去買橘也沒放在心上,就由父親去買吧,所以,自然自己也沒阻止父親,更沒有搶著去。但就是在“我”不經意中發現了父親過鐵道,爬月臺那艱難的情形,一下子讓“我”從麻木中驚醒,深深地被父親那吃力的背影吸引住,感動得流淚;以至后來父親離開時“我”還在尋覓他的背影;在文章的最后讀到父親的來信,淚水模糊中仍然想到父親的背影……該學生獨到的評點,得到了我和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和由衷的欽佩。至于作者為什么又要以“背影”為題,答案此時也已經水到渠成了。
三、創設生活聯系情境,引發學生融入課文,深入領悟
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接近,如果我們教師的問題創設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思考問題,必能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的共鳴,從而獲得深入領悟之效。因而,我在閱讀教學中多注意這方面問題的發掘與創設。如,學習《我的母親》一課,學生對課文截取的最能表現母愛的四個片段的歸納不存在困難,然而學生對滲透其間的偉大母愛卻不一定能深入領悟。為此,我首先創設情感氛圍,讓學生跟音樂一起輕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帶著對母親的感激心情去閱讀課文。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暢談自己幼時母親帶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從中了解到哪些見聞,懂得了哪些知識,最后我再讓學生回頭體會母親帶“我”元宵夜“巡閱”的用意,學生方然醒悟——雖然母親也知“我”還很小,但還是想讓“我”能早點開開眼界,增長一點元宵夜的知識。足見其母愛之切、母愛之深。
另外,我還創設橫向比較等情境,引發學生拓寬思路深入思維。如,學完了《夏》一課后,我讓學生與本單元的《濟南的冬天》《春》橫向比較,讓學生比較它們在選材的角度、表現的主題上的差異;學生學過了《范進中舉》后再與《孔乙己》比較閱讀:同是寫人,同是寫封建科考制度下的讀書人,寫法和表現主題上有什么異同等等,這樣,促使學生從廣度和深度上加深對課文內涵的思維,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顧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