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教學,必然要求我們關注有效教學,做到費時少、收獲大,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提高能力,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探索著,也嘗到了一些甜頭,現將我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的幾個策略闡述如下。
一、把競爭引入課堂
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為班級或小組爭榮譽的心理,有一些控制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上課愛開小差,搞小動作,聽起課來就比較吃力,容易落后,我就把全班分成9個小組,每一組7個成員,每一組選一個組長,然后把每一組的課堂表現情況列表在黑板的一邊公布,答對問題、朗讀、默讀好等就加那個組的分,有講小話、吵鬧、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就減那個組的分。老師在喊學生回答問題時,既要照顧到各組的得分,不要把距離拉得太大,也要照顧到好、中、差生的得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加分的機會和成功的喜悅。對得分情況每天一小評比,每周一大評比,獎勵得分高的組,這樣,全班學生個個各盡所能,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良好的氛圍做鋪墊,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有時用MP3下載課文朗讀,有時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圖片豐富、板書內容快捷方便的特點,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豐富的賞心悅目的圖片和完美的課堂設計,比如,我在教《三峽》時,用多媒體教學,下載了大量三峽風景畫片,既有建立三峽水壩之前幽靜險峻之景,又有三峽大壩建立后的雄偉壯觀之景,學生看了后都非常興奮,學習干勁十足,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圖片回憶出詩句。總之,情境之于課堂教學,就好比美味可口湯菜里面的鹽,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把理論寓含在案例中,把理性的變成感性的等等,這樣的情境教學會使課堂教學充滿樂趣,教學的有效性自然就會提高。
三、改革教學方法,變“灌”為導,改“注”為啟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學生要積極思維,教學才能獲得成功。啟發要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一般到普遍,從現象到本質。比如,我在教王維的《雜詩》時,就由這些問題啟發學生:“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句話道出了遠在異地他鄉,見到老鄉之時那種情不自禁、百感交集的情緒,千言萬語,詢問著家鄉的事情,那么,本詩中的作者問了家鄉的什么事嗎?”學生答:“寒梅著花未?”老師再問:“你們覺得詩人見到老鄉時,還有可能問其他的嗎?”學生答:“父母親身體健康嗎?兄弟姊妹過得好嗎?我的好朋友現在怎么樣了?……”老師再接著問:“這些人物都是家鄉的人,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什么感情?”學生答:“思念家鄉的感情。”這樣,學生就領會了作者是通過寫景抒發思鄉之情的主題。“寒梅著花”是具體可感的形象,思鄉之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詩人通過“寒梅”這一具象化的事物,表現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轉變教師角色,由演說者變成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過如此切身的體會,我覺得我講課講得很詳細,分析得很透徹了,板書也很有概括性,但是檢查的結果卻很不滿意,學生掌握得也不是很好。在反思以后,我就想到嘗試改變一下教師唱獨角戲的狀況,先由學生探究、質疑、討論,然后再由教師引導、評價學生。學生從探究中得到的東西是親身體驗過的東西,是進入靈魂和骨髓的東西,就會終身記得牢固。我在教曹操的《觀滄海》時,先讓學生聽MP3課文朗讀(用擴音機放大),然后學生自由朗讀、探究、質疑。有學生就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什么意思?另外一個學生回答說:“太陽和月亮在滄海里行走,燦爛的銀河也在滄海中行走。”立即又有學生反駁說:“太陽、月亮和銀河都是在天上運行的,怎么會到了海里了呢?”又一個學生接著說:“應該是太陽、月亮、銀河的影子在海中吧。”老師引導、評價說:“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兩個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各有正確的一面,一個同學從直譯的角度解釋了這兩句詩,另外一個同學從理解的角度分析了這兩句詩,都是勤于動腦的體現。”接著老師就問:“詩是言志的,這首詩言了曹操的什么志呢?”一位學生說:“統一三國的志向,因為他把大海寫得那么浩瀚寬廣,能夠包涵太陽、月亮、銀河,可見是為了表現他遠大的志向。”另外一位學生接著說:“據史載,那時還沒有三國,應該只是統一北方的志向。”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三國還是不太妥當。老師也給予了贊賞、肯定。這樣,通過課堂探究、討論,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提高了,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更透徹,記得更牢固,在這次月考中,班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對了。
總之,以上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試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嘗試,學無止境,教無止境,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精雕細琢。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課堂的喜愛或厭惡,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會努力讓自己的教學真正形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 湖南省綏寧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