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初中歷史課改的步步深入,初中歷史教師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課堂多了學生對歷史片段興趣盎然的表演、熱鬧活潑的討論、多媒體的視覺沖擊。但在這些熱鬧的背后,總感覺還缺點兒學生對歷史的直觀理解和感悟。
《義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提到:初中學生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和課后的活動,要能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釋。
新課改提出: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學生以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為學生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機會與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主要是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初中學生的認知還處在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知識水平有限,大量地引用文字史料學習歷史,一方面會加重初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也會使課堂變得沉悶,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進度和教學效果。
歷史圖片資料因其直觀、生動、歷史感強、豐富而真實可信,是初中歷史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好助手。2010年的全國初中歷史賽課中,使用歷史圖片資料成為眾多賽課教師不約而同的選擇歷史圖片資料的藝術性使用,使得課堂飽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輕松突破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北京張老師的《改革之路》一課就是其中的典范。
開篇,張老師借縫紉機的圖片來導入新課,衣食話題拉近了學生對課程的距離,貼近學生的生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接著,張老師用一組組的圖片分析改革的歷史背景,也喚起了學生對改革的支持與理解。
在鋪陳到位后,張老師出示了小崗村簽下集體協(xié)議、小崗村改革一年后農民在糧囤里收糧、鳳陽農民打花鼓慶豐收等圖片資料,展示了改革取得的初步成績,認同了農村改革確立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了讓學生感受更深刻,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必要的拓展:農民侯永祿家在改革前后的變遷圖片材料,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興起的圖片資料,2006年取消農業(yè)稅等其他惠民措施,由面到點,說明農村改革后農民生活發(fā)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對農村在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充分展示。
對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yè)改革,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張老師同樣用圖片材料解決了這個問題:沈陽一條馬路兩邊分屬不同部門的冶金廠和電纜廠的產銷情況的圖片,生動形象地將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國有企業(yè)改革清晰地呈現(xiàn)給了學生,一目了然的圖片,教師生動的講述,輕松地將教學中的難點突破了。
整堂課,張老師利用近30幅歷史圖片資料生動形象地給學生講述了改革之路的歷程。同樣是賽課的一位教師,在講述“海峽兩岸的交往”時,也使用了大量的圖片資料,生動、直觀的材料,扣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一節(jié)課下來,一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感油然而生,一種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責任感被喚醒,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到了升華。
歷史圖片資料直觀、生動,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圖片材料提供的歷史信息清晰明了,易于學生感知歷史,體驗歷史情景,對歷史產生認同感,解決教學難點問題;歷史圖片資料易取得,縱觀新課改的教材,圖文并茂,每課涉及的圖片不在少數,既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既有圖片,還有地圖、圖表等,涉及內容也很廣泛,既有人物圖片、重大歷史事件的圖片,又有圖表、地圖;歷史圖片資料的使用也很方便。
歷史圖片資料豐富易得,教師在教學使用時需要有藝術性。
一、發(fā)掘歷史圖片資料中的有效信息
歷史圖片資料中的很多信息是隱藏的,教師要善于將其找出來。《改革之路》一課中,張老師通過沈陽一條馬路兩邊分屬不同部門的冶金廠和電纜廠的產銷情況的解讀,來讓學生了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抓住了歷史圖片資料中的隱藏信息。
二、選擇歷史圖片資料中提供的信息
一幅歷史圖片資料所蘊含的信息非常多,教師不能什么信息都講,要選擇與自己課題主題相關的信息進行使用。《改革之路》一課中,張老師展示“韓村河風貌”“順義農業(yè)”“華西村新貌”等圖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改革之路的多樣性,讓學生對改革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去關注“韓村河”在哪里等其他問題。
三、將歷史圖片資料中的信息與其他歷史材料信息聯(lián)系起來,使圖片資料中的信息得到有效支撐
在《改革之路》一課中,張老師通過敲鐘集合、集體勞動等圖片材料,結合那個時代的順口溜“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文字與圖片相互聯(lián)系,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那個時候農村的生產狀況。圖文相互映襯,提升學生對歷史圖片資料的認識,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馮長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葉小兵.發(fā)掘和運用歷史資料中的有效信息:以紀連海老師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的城市經濟的教學為例.歷史教學,2009(4).
(作者單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