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欣賞教學的中心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讓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通過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傾聽、去體驗、去感悟、去想象,力求從音樂欣賞中感受美、創造美。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感受;創造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學生感受到的美無處不在。思想品德課上,一個個閃光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跡,塑造著學生心靈之美;語文課上,一篇篇精美的佳作,給人以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之美;數學課上,小小的阿拉伯數字,點、線、面構成的幾何圖形,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妙之美;體育課上,跑跳投拍,讓學生享受著健體之美;美術課上,勾畫描涂,使學生享受著五彩繽紛的畫圖之美……學生在美中求知,在美中探索,在美中創新,在美中快樂。美,讓學生走入知識的海洋,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藝術的美,被音樂作品所表達的藝術之美所吸引、所陶醉,使音樂藝術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呢?
通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我認為:音樂藝術不僅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欣賞教學的中心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以培養學生聽懂節奏、力度、速度、情緒、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所描繪的音樂形象及其在主題內容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讓學生體驗、感受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通過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傾聽、去體驗、去感悟、去想象,力求從音樂欣賞中獲得美。
一、讓學生了解樂曲創作背景,激發學生的欣賞欲望
音樂欣賞主要是一種要求很高的認知活動。聽音樂不能單純地停留于情緒或情感的領略,因為這種片面的追求音樂情感的變化是很不夠的。由于音樂的音響運動對學生生理上給予刺激,喚起他們的情緒波動,進入一種與自己經歷的生活相似的感受,產生某種滿足。但這種理解與體會是有局限性的,難以擴大深化。我們若能讓學生認識到一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以及這部音樂作品在社會上的反響、聲譽等,在聽賞音樂時就可以理解作曲家為什么會這樣表現音樂作品,作曲家主觀所想表現的情緒是什么?感情的理解就會深入,就能夠體驗到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
例如,在讓學生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春江花月夜》多次易名演變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這首樂曲是經幾代音樂家千錘百煉的藝術精品;向學生介紹這部作品是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的詩句“洵陽江頭夜送客”而命名。然后,向學生介紹外國報刊曾評論中國廣播樂團在德國演奏此曲時的景況:“臺下的聽眾靜極了,大廳里仿佛空無一人,瞬間的寂靜,隨之而起的是暴風雨般的掌聲?!弊詈?,我再通過多媒體電教手段向學生展示《春江花月夜》的美術作品,出示精心設計的富有詩意的十個小標題,在播放樂曲的同時展示主題音樂的曲譜,通過形象具體的畫面、生動的語言描繪出樂曲的內容,讓學生在美的畫面里、美的語言中傾聽著美的音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欣賞欲望和學習熱情,感受著這部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從而進入到藝術的情境之中。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提高藝術的鑒賞能力,提高整體的音樂文化素質。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無論是用素材對比法、懸念設疑法,還是名曲逸聞法、律動參與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融入藝術美的情境之中。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有感情地視唱《春江花月夜》中的主題音樂,從中感知旋律美,進而逐段欣賞、逐段分析。在寓有詩情畫意的小標題顯示下,學生通過視覺表象和聽覺表象的聯系,從樂曲中感受并辨別出各種樂器所演奏出的不同音響效果,加深理解各段主要內容,真正感受到優美抒情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和精致細膩的配器。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體會到了音樂藝術的美,進而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展現音樂藝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在音樂欣賞審美過程中,每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參與了音樂的再創造活動。這種“再創造”更為靈活、豐富。在審美教育中,學生對美的事物的體驗、審美的過程,也是聯想、移情,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
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聯想與想象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聯想是智慧的橋梁,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美的欣賞和創造都離不開想象。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調動學生創造性想象,使學生能對原有形象的意蘊加以新的發揮和開掘。因此,在學生理解了音樂語言之后,我注重啟發學生廣泛的聯想與想象。
如,欣賞輪唱歌曲《保衛黃河》時,那震撼人心的曲調,鏗鏘有力的節奏,剛毅自信的感情,大氣磅礴的多部輪唱,使學生聯想到:一瀉千里的黃河在咆哮,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猶如黃河之浪怒滔滔;我們仿佛看到不論是在萬山叢中,還是在青紗帳內,游擊健兒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揮動刀戈而戰斗的英雄形象!激昂的情緒,高亢的歌聲,引起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
又如,欣賞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由“悅耳”到“賞心”喚起學生對美的歌頌與創造。學生把聽到的音樂通過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音樂開始了,很低沉,很?。辉俾?,還是低沉,聲音大了;聆聽,不再低沉,聲音很高亢,好像可以摧毀一切;用心去聽,黑暗的社會,暗無天日的沙皇統治,看看那些纖夫,衣衫襤褸,精疲力竭,面無光彩,到了一種可怕的地步,有的低頭拉纖,有的遙望遠方,莫不是在遙望一種希望!是在向往一種平等!拉的哪里是纖!分明是在把黑暗和不平等拉向懸崖!就像歌中唱的那樣‘穿過茂密的白樺林,踏進世界的不平路,我們沿著伏爾加河,對著太陽唱起歌,哎喲嗬,哎喲嗬,拉完一把又一把!’他們的黎明就要到來了,遠方的天空已經泛起了曙光!此刻我已明白,夏里亞賓是在蔑視那骯臟的統治,是在蔑視一切罪惡!靜聽,聲音再次變小,但已不再低沉,那一聲聲對解放的祈禱,那一句句對苦難的吶喊早已響徹心底……”一首好的樂曲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想象,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喚起學生感情上強烈的共鳴,進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恬靜之美,感受到祖國的美,促使學生的思想情操更趨高尚,使學生從藝術美升華到心靈美。
總之,音樂藝術作為藝術形態的一種反映,是采取獨特的形式來表現和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從而進一步發揮認識、教育和審美的功能。音樂欣賞教育就是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的興趣不斷強化,水平不斷提高,真正使學生在情感上達到愉悅,真正喜歡上音樂欣賞課,使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受美、創造美。
(作者單位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海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