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件的總和,是過去的、不可再生的事物,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常常給人以冷冰冰的感覺。傳統歷史教學,教師將一套標準化、權威性的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去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內在需要的感受,出現了“喜歡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局面。然而,同為傳播歷史知識的《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它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欄目的獨特表現藝術,表現藝術的核心是“以觀眾為中心”的準確定位,怎樣借鑒《百家講壇》的獨特表現藝術來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場景生動化
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于丹以語言華麗、流暢著稱。如,她對《論語》的解讀:“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樣快樂的生活。”這種流暢的語言表述有益于人們對《論語》經典的理解,也凸顯了她的語言魅力。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認為:“教學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又是一種藝術活動。”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巧妙地運用好自己的教學智慧,盡顯自己獨到的教學特色、教學語言。例如,我在講《美國獨立戰爭》一課時,當學生按照老師教給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有了較深的了解后,我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啟發學生寫新聞故事,條件是與本課內容相符,可以介紹戰爭進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聲,還可以介紹華盛頓事跡……通過編故事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既對本課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學生得到了快樂,并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課程懸念化
懸念式敘事結構的運用最能抓住觀眾的“眼球”,《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心情,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開獅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紗》《神秘的金字塔》,單從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觀眾的目光,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觀眾隨著講座的進程,解開重重懸念,直至最終破解片頭設置的總懸念。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于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如,在講述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提問:“有人說:‘美國沒有童年,只有青壯年’你是否同意,為什么?”帶著這個懸念,學生隨著課堂的進程就會慢慢地探尋原因,直到最后找到答案。這種懸念式的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敘事變得更有趣,更易于學生理解,更好地吸引學生。
三、知識故事化
現在的學生之所以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于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而易中天講授歷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這種故事化的講述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么,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四、手段信息化
在視覺方面,《百家講壇》充分利用畫面穿插的剪輯手法,將事先制作好的關于講座內容的背景資料和形象片段適時地插入講座之中。歷史類題材一般是對當年記錄片段的再現,名著類題材則播放以該名著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視劇片段,即使是枯燥的數字,也可以用表格、Flash圖畫等來彌補視覺上的空白。同時選擇適當的音樂:急促的音樂易使人產生緊張感;低沉悠揚的音樂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潑跳躍的音樂又讓人感到輕松。視聽元素和學者們的講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結構變得更加緊湊、明快,以理性的講解為主,輔之以形象的畫面及與之相應的音樂,這些都契合了聽眾的收視期待。
歷史闡述的很多內容單靠教師簡單乏味的講述,學生聽了枯燥,理解乏力,難有興趣,絕無效果,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幫助。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形象生動的圖片和影視資料,力求將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情景場面,將單調乏味的講述形象化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歷史再現,使學生覺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興趣盎然地隨著教師的巧妙引導而進入一個美麗的、親切的、印象深刻的過去的世界,產生一種越聽越有味道的心理感受。這樣既能使學生學到歷史知識,又能使學生接受藝術般的熏陶,為之感染,為之興奮,使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投入到歷史課的學習之中,為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歷史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是一種智慧”。作為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親歷者和傳承歷史文明的實踐者,沒有理由觀望等待,我們應修煉史德、精通史觀、積淀史功,積極借鑒學術“明星們”獨到的講學方法和創新的學術觀念,努力拓展歷史教學的有效渠道,就能成就教師自己的“百家講壇”,成就學生的“百家講壇”。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川青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