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是初中階段一門必修課程,作為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長久以來,生物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教學始終困擾著生物學科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如今新課改的推動下,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有效教學成為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結合自己在生物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總結了幾點實現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措施,希望能夠為有效課堂的實現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生物課堂;有效教學;學習興趣
21世紀又被稱為生物科學的世紀,生物學科作為新科技時代的一大熱門學科,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資源的支撐,在此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的生物教學工作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在新課改中,有效教學是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那么,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
一、進行有效的備課
很多人可能認為,課堂教學是從上課鈴聲響起的一剎那開始的,但事實并不是如此。作為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一定要在上課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認識到備課工作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里,有效的備課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熟悉教學內容、準備教學工具、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等。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對象,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就一定要注意備學生。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地了解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具備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思維習慣、學習興趣等,然后針對這些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這樣就會使得備課環節更具針對性,從而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
二、重視導入環節的運用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就一定要注意先聲奪人,教師要在上課鈴響后的幾分鐘內就通過一定的手段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眼球,這樣,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自然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在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中,導入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來說,一堂課的導入部分不會超過三五分鐘,然而,就是這短短的三五分鐘,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地運用導入藝術,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夠為接下來的整節課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石。例如,在講到“蒸騰作用”時,我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炎熱的夏天,坐在樹蔭下乘涼比較涼快還是坐在廣場上的遮陽傘下乘涼比較涼快?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可以輕松地得出坐在樹蔭下比較涼快的結論。而當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坐在樹下比較涼快時,學生就答不上來了,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利地引入“蒸騰作用”,從而順勢進入新課的講授。
三、善于利用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學科,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多的生物概念、規律等,相較于用語言表達方式、用實驗的手段呈現往往更加直觀生動。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做實驗往往比學習理論知識更加有趣。通過實驗,不僅可以把原本抽象化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直觀,更重要的是,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上要善于利用實驗的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我在給學生講“人體的呼吸”時,就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提供圓氣球、軟尺、細繩等實驗工具,然后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他們利用手中的工具測量一下自己肺的容積。通過這個簡單的小實驗,學生不僅對自己肺的容積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實驗,有效地激起了學生對這節內容的興趣。
相較于其他學科,生物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更加廣泛,相對而言,生物課堂教學時間就顯得非常少。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想完成生物學科教學目標,就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把握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這樣才能夠為生物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任書嶺.初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學[J].青春歲月,2012-04.
[2]歐艷梅.中學生物有效教學初探[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鎮歡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