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不僅給我們留下很多寶貴資源,還給我們今后的教學和備考提出來許多新的思考。如,2012年高考數學全國課標卷文科的第12題(理科第16題)、第16題就是兩道具有導向意義的好題,題目如下:
12.數列{an}滿足an+1+(-1)nan=2n-1,則{an}的前60項和為:
。
A.3690B.3660
C.1845D.1830
16.設函數f(x)= 的最大值為M,最小值為m,則M+m= 。
【第12題的分析】
本題可以當做以“遞推數列求和”形式來考查“歸納推理”這種數學方法的經典例題。搞清立意加以耐心不難解得此題。由遞推式可得:
(1)a2-a1=2×1-1=1
(2)a3+a2=2×2-1=3
(3)a4-a3=2×3-1=5
(4)a5+a4=2×4-1=7
(5)a6-a5=2×5-1=9
(6)a7+a6=2×6-1=11
(7)a8-a7=2×7-1=13
(8)a9+a8=2×8-1=15
…
(57)a58-a57=2×57-1=113
(58)a59+a58=2×58-1=115
(59)a60-a59=2×59-1=117
由(1)+(3)+(5)+(7)+…+(57)+(59)得:
S偶-S奇=1+5+9+…+113+117=■=1770
S偶=1770+S奇
由{(2)-(1)}+{(6)-(5)}+{(10)-(9)}+…+{(58)-(57)}得:
a1+a3+a5+a7+…+a59=2+2+2+2+…+2=2·15=30
即S奇=30則有S60=S偶+S奇=1770+2·30=1830
【第16題的分析】
本題用求函數最值形式去考查奇函數的性質:奇函數的最值互為相反數。先“分離常數”再“構造新函數”,即可解得。
f(x)= =1+
設g(x)= (其中x∈R)可知g(x)為奇函數
g(x)=f(x)-1則g(x)max=M-1
g(x)min=m-1
M+m=g(x)max+g(x)min+2=0+2=2。
第12題許多考生力求得出通項公式而誤入歧途,還有考生沒有列出足夠的等式,且式中符號又交替規律不明顯而被迫放棄。說明教學中對新課標理解還有偏差。新教材數列的知識設置和思路安排就是通過大量的觀察,歸納出內在的規律。對知識的導引必須要充分。而第16題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考查函數的性質可稱經典。考生習慣用導數來求最值,然而此題出現超越方程,無法解出。這又暴露出備考時對考綱的貫徹不到位,函數性質也是客觀必考的點。如能注意到這些,有針對性地解題會更順利些。
精彩的試題不僅結構簡潔、形式優美、解法奇特、具有良好的區分度,關鍵還在于它能夠給我們帶來“認知結構”上的沖擊。第12題強化“歸納推理”對數列的支撐。第16題又是傳統的函數上的精進。只有充分發揮高考導向功能,才能推動中學數學教學向縱深發展。
(作者單位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