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策略。這一教學方法歷來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今天,站在新課改的前沿,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很有必要因材施教。下面,我簡要談談語文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含義
因材施教,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我們的學生從小就接觸語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基礎,加上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師的言傳身教,一般情況下,初中階段能流利地寫一篇文章(或日記)應該不成問題。但由于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枯燥乏味、趣味性差等特點,致使絕大多數學生對語文缺乏一定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就要使他們產生興趣。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的方法
1.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進行教學
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對知識充滿了渴求。我本人在中學曾任教多年,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較為熟悉。他們在摘抄讀書筆記上很是用功。尤其對當下流行的網絡歌曲的抄寫尤為熱衷。這在21世紀的初中學生中依然有著廣闊的市場。針對學生的這種獨特愛好,我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把魯迅的生平做成一個卡片。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讓他們扮演課文中出現的人物。性格粗暴的扮演壽鏡吾老先生,有些膽量的扮演迅哥兒,聲音圓潤的充當串詞員,會講故事的女生當阿長……總之,人物的分配做到了因人而異。通過這樣一堂生動的語文表演課,學生們獲益匪淺,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根據文章需要進行教學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是需要入情入境才能體會到其中表達的深刻含義的,而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暫。怎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入情入境,記住更多的內容呢?我認為可以借助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特點,把課文內容中出現的情景用圖片展示出來,就像放映電影一樣將其表現出來,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古詩類文章時,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把文章中涉及的圖片收集整理出來,在適當的時候播放。最后,教師和學生分別闡述對圖片的理解。因為人與人的觀點不同,所以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這種交流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的碰撞,也是最好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從而讓學生形成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實踐表明,學生對這種形式的教學很感興趣。
三、因材施教的反思
通過多年對學生因材施教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因材施教作為一種古老的教學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既學到了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又促進了自己整體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材施教”在新時期還有其現實意義,它是我們教學成績不斷提高的法寶。我們一定要挖掘它的內涵,使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作者單位 山西省文水縣城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