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梅花三弄》婉轉清雅,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贏得人們贊嘆的冰清玉潔、凌寒不屈的品格。由此而想到當前的音樂教
育,怎樣能讓我們的學生在這紛雜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有營養的視聽、得到一方沒有超標的凈土呢?這是我們音樂教育者的職責。是的,我們音樂教育者面對在流行樂中長大的學生,面對紛繁的視聽世界,應有理性的頭腦、犀利的判斷力來引領學生。那么,在教學中選什么樣的音樂作品開展德育工作?一個音樂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是什么呢?
我們看到高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大多是藝術和思想結合的精品。同時在教材之外,在流行樂中也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選材。作品中情感的表達和思想內涵常常是交融的,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教師的理解不同帶給學生的啟示就不同!為了教學的方便,從音樂育人的角度出發,我將教學中涵蓋德育內容的音樂作品做一簡單分析,以便參考。
梅花一弄:以情養心,這是音樂育人的第一步
情感是開啟心靈的鑰匙。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所有的音樂要素都是用來表情達意的: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因此,首先教師要在音樂課中通過各類優秀的音樂作品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建立良好的審美觀!作品類別有:
1.歌唱生活、大自然的歌曲:用優美的旋律帶給學生美麗的視野
這類作品有:《小河淌水》《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大量的
聲樂和器樂作品。美妙的音樂表現美麗的景色,啟迪學生美好的情感和想象,日積月累,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審美傾向,產生對美的渴望和追求!
2.歌唱親情、友情、愛情的歌曲:用高尚的音樂啟迪學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學中選擇高雅、健康、有藝術品位,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的音樂作品至關重要。如,歌曲《父親》《常回家看看》《兒行千里》等,流行歌曲中《朋友》《懂你》《思念》《母親》、小虎隊的《愛》等等這類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和藝術性,充滿了人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多選流行歌曲中的這類歌曲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審美興趣,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對道德情操的形成,產生了一種推動作用。
同時,學生在感受音樂美時,還可對自己的追星現象有所審視和選擇。
3.愛國題材的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這類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較強,品位較高。例如,《鐵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黃水謠》,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的近代歷史及民族偉大的精神內涵;《我愛你,中國》《保衛黃河》《長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類作品,主題鮮
明,深情地傾訴著中華兒女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方法得當、引導自然、講解恰當,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并升華對祖國的愛,可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梅花二弄:怡情明德
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的同時又寓理于情,以情動人,怡情明德。沒有空洞的言談,沒有抽象、呆板的說教,更沒有生搬硬套的約束,卻有很強的震撼力和影響力。這正是音樂的魅力,也是音樂的職能,更說明音樂在德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有了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在此基礎上推進德育滲透,會使我們的音樂教學得到升華。
美德教育包括有尊老愛幼、團結友愛、禮貌待人等,這類音樂作品在學生幼兒、中小學時期音樂教育中出現的較多。高中音樂教材里這些美德教育大多交織在一些意義深遠的思想作品中:如古曲《高山流水》《陽關三疊》,流行歌曲《感恩的心》《寂靜之聲》《朋友》《懂你》《思念》等。這類音樂作品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從而建立良好的審美標準,同時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
習慣。
梅花三弄:以情養性,這是我們教育者的理想
有了追求美的動力和興趣,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向往美好事
物的意愿,堅持這種審美習慣,是培養良好品質的前提。通過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推動學生品質的形成,積習成性,水到渠成!品質教育包括寬容、樂觀、勇敢、堅強、博愛等幾方面。
1.有激勵學生不畏困難、自強不息的作品
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等,以及民族樂派大量的作品。流行歌曲中《懂你》《從頭再來》等既表達了對親人的關愛,又反映了在社會經濟改革及人民生活的變化下人們對道德、親情、文明的重新審視。這說明,好的音樂作品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激勵人們勇敢面對困難、樹立堅強不屈的品質。
2.有軍旅歌曲:激勵學生勤奮讀書,立志報國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這個時期正是他們立志成才、躊躇滿志的時候,這類歌曲有號召力,容易調動他們的熱情,珍惜青春時光,發奮讀書,特別是近些年比較流行的軍旅歌曲。如,《當兵的人》《東西南北兵》《當兵干什么》《十八歲》等一大批優秀軍旅歌曲備受他們
的青睞。通過歌唱和體驗歌曲,能激發學生的壯志豪情,增強他們求知欲望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3.勵志歌曲
高中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盼和渴望,同時也強烈地意識到升學和就業的壓力,困惑和迷茫是難免的。這時候人生和未來是他們思想和言論的主題。選擇一些勵志的歌曲有助于他們排遣憂愁、調整心態、建立良好的信念和樂觀地、勇敢地面對自己未來的生活。
此外,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外國作品,如,以人文地理劃分的亞非音樂、歐洲、拉丁美洲音樂,以歷史時空劃分的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浪漫主義、民族樂派及印象主義等。這些知識的進入讓同學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情懷,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風情、歷史、民俗,為他們理解和尊重歷史、尊重其他民族音樂文化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廣博的情懷,為養成寬容、博愛的品質打下了基礎。
蔡元培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在音樂教學中,不斷挖掘教學過程中可能潛藏的美感因素。并在豐富審美情感、深化審美教育的同時,通過教材中所寓含的教育因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高雅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等,最終實現音樂育人的目標。因此,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該有目
的、有意識、有層次地滲透德育思想。
我們所面對的高中生正處在自我意識強、個性膨脹的年齡,他們既希望得到人們的重視,又缺乏自信、羞于表現自己。因此,在組織教學和實施過程中我常根據具體情況設法創設出自然、清新、靈活而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氛圍,潛移默化。在此,本人有些體會和心得:
(1)德育的切入要做到及時、有序。(2)德育要貼近學生生活,做到親切、自然。(3)縮短學生對作品的距離及心理差異。(4)理解、尊重并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
面對現實的教育環境、面對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的教育者應像梅花一般不畏困難、暗吐芬芳、沁人心脾!此時,讓人不禁想起了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讓我們執著地在學生心田上播種美麗的音符,彈奏梅花三弄。因為,只有香如故,才能塑得——心香如故!
(作者單位 河南濮陽中原油田中等職業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