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集體中經常會有一些關系緊密、講義氣的“小團伙”,他們三五成群,行動一致,彼此間保持著信任、依賴。“小團伙”的存在往往具有負面性,會對整個班集體的建設產生破壞作用,因而識別并引導他們十分必要。
關鍵詞:“小團伙”;成因;班主任管理
中考結束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我覺得無比的放松,我又成功地送走了一批學生。但輕松之余,又覺得有些許沉重,因為這屆學生雖是“安全送到頭”了,但也給我留下了不少教訓,尤其是在對班級“小團伙”的處理上??偨Y自己工作中的失敗教訓,發現班主任在處理班級“小團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及時關注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眲偨邮职耍?)班,就經常發現班里有“團伙”現象。這些“團伙”成員都是班級普通成員,即便彼此位置離得較遠,但下課鈴一響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的“大事”,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單純地認為那是他們下課自我放松的方式,或者說當時我還沒有把剛從初一上來的一幫小毛頭放在眼里,認為他們翻不出什么泡泡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天“形影不離”,他們討論的話題離學習越來越遠,被老師批評的次數也日益增多,他們的行為對班級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沖擊。
某天早讀課前5分鐘,我照常到班級,發現好多位置是空的,難道還沒到校?正覺得奇怪呢,班長過來告訴我,那些人在車庫呢。我來到車庫,角落里,一幫學生悠閑地靠在墻上,談笑風生,更有幾個手持冰棍,有滋有味地吃著,其中就有成天黏糊在一起的“二王一劉”。我問他們為什么快上課了,還不進教室。王某(一)回答:“心里不高興,不想上早讀課?!蔽揖挂粫r不知如何應對他們,雖然做了好幾年的老師,但這種“罷課”事件還是頭一次遇到。而這時我也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小團伙”已經聯合在了一起,對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作用。而導致今天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我沒有及時關注他們,漠視他們的存在,任其自由發展。聯想到任課老師的“告狀”,有這么一幫人在里面攪和,班上怎能安穩?
因此,班主任對班級“小團伙”一定要及時予以關注,發現不良傾向,要及時給予制止,避免別的學生特別是一些處于動搖狀態的學生受到影響。
二、了解“團伙”的性質
班主任的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學生。要做好班級工作,必須從了解和研究學生著手。粗暴的強行拆散“團伙成員”,只會讓他們背地里更加團結,甚至聯合其他同學跟老師作對。
這起“罷課”事件主要發起者是班里關系最鐵的“二王一劉”。其他的參與人員也就是仗著人多,想著法不責眾,跟著起哄去的。
經了解,這個“小團伙”七年級就存在了,班級的許多問題都跟他們有關系。仔細分析這個組織,王某(一)頭腦反應快,學習較好,但由于是家里的幾代單傳,從小受寵,學習習慣很差,雖然成績不錯,但無上進心。王某(二)和劉某成績中下,二人的父母都忙于生意,很少過問他們,外出進貨時,他們就單獨留守。他們的共性:(1)迷戀網絡游戲,嚴重影響學習;(2)在班里有號召力;(3)行為懶散,逆反心理強。很顯然,這個“團伙”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級建設的,他們的行為對班級的穩定有極大的破壞力,一些思想不堅定的學生很容易向他們傾斜。
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原因來自各方面。
1.自身因素
這些學生一般自主管理能力較差,學習上有困難或對學習缺乏興趣,但對學習以外的事(例如網絡游戲)興趣很高,很少主動接受老師、家長的勸告。
2.家庭因素
家長的不良行為、意識會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王某(一)雖說一直有父母陪在身邊,但父母只知道滿足其物質需求,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爺爺奶奶一味地寵他,甚至對父母偶爾的管教也加以干涉。王某(二)和劉某屬于被遺忘的角色,父母整天忙于生意,無暇顧及他們,接到老師告狀之后經常是一頓臭罵。偶爾父母在家,跟他們聊的多是在外做生意有多辛苦,全是為了他們之類的,讓他們很反感。缺少家庭溫暖和家長關注讓他們經常湊在一起聊天、玩樂、同出同進。
3.教師因素
絕大多數所謂“差生”都被老師挫傷過自尊心。偶發事件后老師的誤解,學習不好,老師的歧視,都促使他們消沉、頹廢?!岸跻粍ⅰ苯洺S捎谧鳂I不完成,默寫不過關,上課違反紀律等被老師批評,在一些老師眼中他們是無藥可救的差生,漸漸的,他們走上了與老師、班級對抗的道路。
4.社會因素
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會使這些學生的心理發生傾斜。劉某曾因跟著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去敲詐本校的學生而受到處分。學校周邊的網吧是他們沉迷而不能自拔的地方。王某(二)為了能上網,從家里騙來了伙食費,等到老師發現的時候,他已經近兩個月沒有吃午飯了。
通過了解與分析,我覺得不應該把他們定性為“壞”人,他們極少在社會上惹事,只是行為習慣差,不愛學習,得不到老師、家長的關心和肯定,因而產生了厭學、抵觸、對立情緒。
三、班主任的管理
1.對“小團伙”的態度
沒有人天生是惡人,也沒有人天生想成為壞人。這些“問題學生”往往是由不良環境造成的,也是父母和老師教育不當的結果。班主任首先要正視、承認“小團伙”的存在,仔細分析其形成因素,有的放矢,正確疏導,要接近這些“團伙”成員,建立感情,引導其發揮正面作用;忽視,或者不經任何調查研究的強行拆散,不僅不能限制它的消極作用,反而會引起對立情緒,產生更大的對抗力量。
班主任要注意說話態度。這些學生經常會做出些讓我們很惱火的事,我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切忌動輒發火,對“團伙成員”說話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千萬不能為泄一時之憤,傷害他們的自尊。如果他們因為言語沖突而與班主任產生對立情緒后,再想跟他們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班主任心里要時刻記著“無論多壞的人都有他的感情薄弱點,更何況這些同學并不是壞,只是自控力稍差了些”,這樣去想問題,我們激動的情緒就會緩和不少。
2.管理“小團伙”的方法
(1)班主任應提高自身的素質
班主任不僅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還要在思想和行為上成為學生的榜樣;堅持科學、公正、公開的原則,班級管理民主化,并時刻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有無問題。
(2)注意做好“小團伙”“核心”人物的工作
爭取了“核心”人物,也就爭取了“小團伙”。經常進行思想攻勢,施加積極影響,可以有效防止小團伙的質變、惡化。但班主任必須謹記:爭取要有原則,不能為獲取“核心”人物的信任而犧牲原則姑息遷就他們,更不能僅為與“小團伙”建立“友好”關系而放棄對其他學生的正面教育。
(3)加強對整個班級的精神教育
班級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形成正氣,不能任由歪風邪氣滋長。要讓全體同學明白,班級是我們共同的家,任何損壞班集體榮譽的人和事都是應該受到指責的。只有全體同學形成了正確的“信仰”,才會反對“小團伙”破壞班集體的做法,并有人能勇敢地站出來指正,這樣,班級才能形成真正的內聚力。
(4)對“小團伙”的管理必須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只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互相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對他們的管理才能長效。
總之,班級中“小團伙”的存在是客觀的,是合乎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班主任要運用智慧,不動聲色地將它們瓦解或合理利用他們的積極面,因勢利導,使“小團伙”不再游離于班集體之外,而是心甘情愿地融進班集體,成為推動班集體進步的力量。
(作者單位 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