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我按照慣例掃視了一下學生的桌子,某某同學,你的書本呢?課堂里靜悄悄的,十秒鐘過去了,她只是默默地低著頭,顯然,書沒帶。就在這時,一位男生大聲喊道:“老師!她又沒帶。”有好幾個同學也附和起來,把矛頭對著某某同學。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忘記帶書了,聯想到最近考試,她的大紅燈籠,我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帶著要狠狠批評她的念頭,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從上課時的講話說到紀律散漫,從做小動作到從不認真聽講,又說到學習不刻苦,練習冊從來不做,回家從不看書,成績不理想,并拿出期中考試成績單分析了她的情況,說很危險,假如再不改正的話,成績還會往下掉。可以想象,在我的嚴厲批評之下,在同學們理直氣壯的“聲討”之下,那位學生會是什么樣子。她低著頭,臉漲得通紅,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了。我感覺“批評”到位了,就說了句“下次上課我就檢查你有沒有帶書”,她只是輕輕地“嗯”了一下。
又走進教室時,我沒有忘記上次的承諾,走到那位女生桌前,拿起了書本,這次總算沒忘記帶,可當我隨手翻開第一頁時,我卻怔住了,上面赫然寫著“這個老師最壞”。我猛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我帶著我的學生走進了一個道德的誤區。是什么能讓一個老師肆無忌憚地批評一個學生,甚至不惜傷害她的自尊;是什么能使其他學生儼然以一個道德維護者的姿態來加以不禮貌的指責。因為我們似乎都舉著一面旗幟——“維護道德”。
我想,在初中里,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可以想象,一個學生在老師的這番批評之后可能會無地自容,甚至會一蹶不振,無疑,教師缺乏的是應有的寬容品德。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是領導者,誰是被領導者,在這個問題上,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在實際教育活動中,一些教師常常忘記自己的教育對象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頭腦的人,忘記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感受,忘記了學生是一舉一動都表現出活生生的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人。可能忘記帶書這個事發生在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教師就會一笑而過,小聲地提醒一下“下次不要忘記帶書”。可發生在所謂的“差生”身上就大發雷霆。這些批評都明顯帶有個人色彩。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由管理者、解釋者和批判者轉變為欣賞者、協作者和服務者,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的“世界第一”。
教師應當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但絕不是一個完美的“道德專家”。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