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簡稱)高一語文教材是第一年面向全江蘇省發行并使用的教材。它是在江蘇省具有獨自高考命題權之后的又一舉措,也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下的一大成果。可以說在江蘇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總體上說,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的編寫內容是比較成功的,它兼顧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同時,作品的文學性較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的教材有較大進步。下面先簡要地談談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較人教版教材具有的特點。
一、導語設計突出“對話”
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共2冊。在這2冊書中,每一冊書都有針對該書的導語,而每個模塊(以前稱“單元”)也有自己的導語。這些導語的設計大大地突出了與學生間的“對話”,避免了生硬,增強了親切感和親和力,易于青少年接受。如,“致同學”中有這樣的話:“當同學們和著青春的節拍步入高中時,成長的歡樂一定充溢在胸間,請接受編寫組老師們良好的祝愿!同學們現在拿到的是第一冊語文必修課教科書,我們在這冊教科書中設置了四個專題,將與你們一起體驗青春的激情……”而每個模塊也有類似的“導語”,如:“青春,是人類生命激情的贊歌,十六、七歲的青年,應該珍愛青春,敞開心扉,感受多彩生命,編織人生夢想,實現精神成長。來吧,走在青春旅途上的青年朋友一起來吧,讓我們向青春舉杯。”
而人教版語文教材沒有針對該書的導語,只有一個類似說明文的“說明”。在每個單元前,只有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和學習要求,顯得生硬。
二、目錄創新,主題一目了然
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在“目錄”設計上,也有一大創新。除了原有的課文標題和作者外,還添加了每一模塊的主題,在一大模塊之下,還設有小的支點。如必修二課本中的第一模塊命名為“珍愛生命”,在“珍愛生命”這一主題下有5篇文章,并將這5篇文章分為三大分支,具體為:強者之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神支點(《我與地壇》《最后的常春藤葉》)、生命的贊禮(《呱……呱……》
《鳥啼》)。
另外,在“目錄”設計上,還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在每一模塊的主題之下,還設有“活動體驗”“問題探討”“文本研習”這一類的提示語,將每單元學習的側重點通過“目錄”一目了然地展示出來,便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時間的運作效率。
三、習題設計注重個體交流與活動
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較人教版語文教材在習題設計上,有很大不同。人教版教材在每篇課文之后都設有“練習題”,供學生練習、思考,而且,這些“練習題”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本篇課文而言的,偏重學生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練習題”的答案也基本上是統一的。
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并不是每篇課文之后都設有習題,而是在一個小模塊(一般是2篇文章)之后。習題的設計關注到學生的交流與活動。在課文之后經常會發現這一類的詞語:“選擇你感興趣的一種方案,參與對話交流”“你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嗎?同學之間組織討論,并記錄發言要點”“你的看法是什么?請與同學們交流討論”。而且每一模塊(人教版稱“單元”)結束時都有“積累與運用”,系統地提出本模塊的學習要求。
四、作品錄入關注生命成長
蘇教版高一語文新教材所選取的文章,都有很濃的文學色彩,至少可以看成是一篇文學作品,以前的政論性文章被減去,加之以青少年喜愛的文章和關注其生命成長的作品,很受學生歡迎。如必修一中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十八歲和其他》。尤其是《獲得教養的途徑》(赫爾曼·黑塞)一文,我個人覺得很好。它告訴了青少年“什么是教養”“如何獲得教養”,如何增強個人的修養。《獲得教養的途徑》的學習有利于高一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和成長
信條,有利于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五、文言文篇幅減小,難度降低
2000年3月第2版的人教版的高一語文教材中,文言文課文有12篇,占整本教材的50%,而且所選取的文言文課文多為先秦文學作品,難度較大,學生一時很難理解并接受。另外,在12篇文言文中,《鄒忌諷齊王納諫》《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于國也》《勸學》《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6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觸龍說趙太后》背誦1個自然段,《過秦論》要求背誦2個自然段。背誦量較大,容易造成學生對文言文的反感和厭倦。在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中避免了這種現象。必修一和必修二兩本語文教材共有9篇文言文(其中2篇是宋詞),大大降低了文言文課文的難度,背誦量也大大降低。這里對文言文課文篇幅減少持肯定態度,并不是說不要學習祖國的傳統文化,相反,我們要更好地學習并繼承祖國的傳統文化,只是要適合、適量才好。
除此之外,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在中外文學作品的選取上也有改變,外國文學作品數量較人教版增多。
另外,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還有2點不足之處。一是在兩本必修課本中,文言詞語的練習(積累)過少。必修一課本中只在最后一個模塊第108頁提到積累文言虛詞“而”“乎”“其”“且”的用法,但對于它們都有怎樣的用法,并沒有實例的練習。必修二課本只在第85頁有關于文言文實詞的6個練習。這對于減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壓力是大有好處的,可是一旦走進高考考場,學生還是要面對文言文的考試。如果沒有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又如何應對高考的文言文考試呢?(雖然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高考,但到了高三不還是要面對高考嗎?選拔和錄用人才時不還是要看學歷嗎?)二是作文練習要求寬松。在兩本必修課本中,每個模塊之后的“積累與運用”中都有“寫作實踐”這一練習題。題干要求是“從下列三(四)題中任選一題寫作,也可以根據話題范圍和寫作提示自擬題目寫作。”也就是說,在每次作文訓練時,學生都可以從三個或四個作文題中選取一個作文。這樣做,對于發揮學生個人的想象空間是有好處的,也利于調動學生作文的興趣。但是,高考作文題的要求也會這樣
嗎?一旦學生形成了可以多選一的作文習慣,是否會適應高考的一題要求呢?到了高考考場,除了緊張外,還要面對只有一個題目的作文題,學生那個時候如果無話可說,又該怎么辦呢?我想,在以后設計作文訓練題時,是否可以考慮到這個問題呢。
最后,我提出自己的2點建議。一是取消每個模塊主題下面的“活動體驗”“問題探討”“文本研習”之類的話語。因為學習一篇課文,學生不可能只是“體驗活動”,也不可能只“討論問題”,而是要進行“文本研習”等。只有讀懂“文本”,才會有所收獲的。二是增加人教版附錄的“三表一符號”。具體為:“容易讀錯的字一覽表”“容易寫錯的字一覽表”“容易用錯的成語一覽表”和標點符號的用法。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深感到這些附錄的“價值”。它們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平時積累,更有利于輔助高考復習。順便提一下,語文高考題的出題設計不要過分脫離教材,否則,走過高中的學生往往會據此告訴后來者“不用學語文”“語文學不學都一樣,反正考試也不會考教材的”,這樣的話,就會使語文教材“形同虛設”。語文高考題應鼓勵學生對同一文學作品(包括語文教材上所學過的文章)提出不同的有價值的新觀念。這樣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價值和促進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
總之,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是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是素質教育呼喚下的精神成果。它貼近時代的發展脈搏,又不忘繼承民族的優秀文明,可以說更符合現代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
程,更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作者單位 江蘇省吳江市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