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否有效,效果如何?其關鍵就看它是否能像醫生那樣做到對癥下藥,針對學生的問題去組織教學。從醫生看病的角度,詳細闡述了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對癥下藥;針對性;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
時間,最小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而組織的活動。對于有效教學,大家談論得很多,各種雜志和媒體也報道得不少,但是否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學,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先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后,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藥。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么吃的藥卻不一樣呢?”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于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倪尋和李延服藥后,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象得出,雖然我們的學生出了同樣問題,但可能發生問題的本質不同,有的可能是知識本身問題,而有的可能是方法問題,還有的可能是粗心所至等等。如阿佛加德羅常數題,它是歷年高考的必考題,是我們的教學重點,雖然我們的教師很重視,學生也訓練了不少,但高考真正能答對的學生卻不是很多,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沒有對癥下藥的案例。因此,教學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有效,關鍵要看教學的針對性,是否找準了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再根據學生的特點去進行教學。作為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核心問題就是要對癥下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像醫生那樣對癥下藥,相信學生的學習會得到莫大的幫助。如何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呢?
一、正確診斷,把握教學定位
教學定位不是只停留在嘴上強調生源差,學生基礎不好上,而是要真正面對現實,從備課開始把工作做細做實。備課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對象的整體水平有一個準確的
把握。就像醫生看病那樣,下藥前,一定要先了解病人的病情、身體狀態等,只有準確把握了病人的病情,才能確定方案,確定要下什么藥,要下多少。在正確進行教學定位時必須明確兩點:(1)教學定位是為了確定教學的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這種教學才是有效的;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停留在“現在發展區”或遠離“最近發展區”,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有效率的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大量“真實”和“有價值”問題的解決,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的過程,即把未知轉化為已知、把不會轉化為會、把不能轉化為能的過程。這與醫生對癥下藥的道理是一樣的,有的病可能不需下藥,而有的病可能還不到下猛藥的時候,只有針對病人的病情和病人的身體狀況下藥,才能起到藥到病除的
作用。(2)教學定位是為循序漸進開展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就像對待重病病人一樣,我們不能靠開幾劑猛藥就能達到藥到病除的
效果,而是要針對病癥的關鍵,循序漸進地進行逐步調節,只有各方面機能都慢慢恢復了,才有可能作進一步治療的可能。教學也一樣,關鍵要突出重點,突出問題所在,分清先后主次問題,把一些最基本的問題解決清楚,只有這樣,才有往高處發展的可能。
二、根據實際,對癥下藥
現在的學生,較活躍好動,但普遍存在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自覺性不夠的現象。因此,教學中應確保課堂40~45分鐘的質量和效率,不要指望學生能充分利用好課外時間自覺地
復習完成作業。學案要結合學校學生和知識內容本身的實際,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把握好其中的內容、范圍、題量和難度。如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生往往對涉及物質的性質、有關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物質的檢驗、分離和提純等知識容易出問題,因此,學案就要針對這幾方面去落實。再如,有機化合物知識,學生對書寫方程式、結構簡式、推斷官能團性質,判斷反應類型和反應條件容易出錯,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生在這幾方面的訓練,找出規律,掌握
方法。
對癥下藥就是要加強教學針對性,我們要針對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問題、針對學生實際等組織教學。因此,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的鮮明標志,一堂好課必須具有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有適合的才是可行的,也才是有效的。但在教學中發現,對于教學針對性,很少教師能做到恰如其分。如有的教師,不注意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的階段性,往往不切實際,上課動不動就與高考、中考掛鉤,讓一年級的學生做高考、中考原題,這樣做的結果,不但達不到預期目標,且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甚至還可能是有害的。因為高考、中考原題一般綜合性都較強,要求也較高,一年級的學生一般是達不到這種要求的。當然,我們的教學不是說不要與高考、中考掛鉤,而關鍵是要通過改編整合,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分步去落實。就像醫生對病人下藥一樣,雖然是好藥,但對于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不一定都是有效的,甚至還可能是有害的。因此,教師應根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去選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方式。在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活動
中,不同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往往不同,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做到心中有數,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同時,教師必須根據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效果,隨時檢測、調整所制訂的學生學習目標,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活動的方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考慮特點,滿足需要
雖然中學生認知結構的各種要素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認知能力也不斷提高,思維能力也更加成熟。但除重點學校外,大部分學校還是存在中下生多、尾巴大的情況。大部分學生的反應速度還是較慢,接受能力還是較差的。所以,課堂教學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創造更有利于他們學習的條件和氛圍,對不同類別的學生提出不
同層次的要求,對不同的知識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升其學習效率。如,對于燃料電池的學習,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一般要求他們能了解電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氫氧燃料電池的有關反應特點就可以了。但對于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不僅要要求他們了解電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氫氧燃料電池的有關反應特點,還要掌握其他燃料電池的有關反應特點,通過對比,掌握燃料電池的原理和反應特點,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化學學科知識給人有雜、亂、記憶多等特點,不像數學物理那么有邏輯性。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雖然,化學要記的東西多一點,但除一些概念、規律、元素化合物性質外,大部分知識還是要理解和遷移運用的,光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順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突出教學邏輯主線,盡量多引導多分析,力求主干清晰,分析引導到位。同時還要充分應用好板書、多媒體,清晰展示重點內容,供學生參考記錄。
四、整合內容,提高效率
當前,教學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認識。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規定的教學內容高標準完成,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
1.教師要把所負責學科的知識內容充分整合
哪些該講,該怎么講,哪些不該講,哪些重點講,哪些少講,什么時候插入相應的思考和訓練,都要在教學備課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被習慣性思維左右,分不清該講什么,哪些不該講,以為講得越多,效果就越好,面面俱到,一講到底,結果一個問題都沒有講清楚,大有“拾了芝麻丟了西瓜”之現象。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我們不一定要講得很多。因為,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難點主要在氧化還原反應所涉及的各種概念和電子轉移數目的相關計算上。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關鍵是一節課不能涉及太多的概念,我們要將化合價、電子轉移和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整合到一節課完成,另一節課則要在復習鞏固上節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強化有關電子轉移數目的計算方法訓練,而被氧化、被還原、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等概念,則更要留待學生對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有了較清晰的了解后,才能加以展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不至于將各種概念混淆。對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知識的學習,我們可從化合價的變化情況,用分類的觀點引導學生了解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區別,用電子轉移的情況引導學生了
解氧化還原的本質,理解掌握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當然,這里說的講,主要是指教師要根據知識特點,提出問題,精心引導學生,讓他們開動腦筋,主動思考問題,拓展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2.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時間,提高效率
能夠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不留在課后解決。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對時間有充分的統籌能力,不浪費一秒,也不超占一分。
五、無包醫百病的良藥
教學是否有效,教學效果是否好,我們部分教師由于缺乏自信,對此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因此,這部分教師太多迷信于某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不管學生如何,知識如何,他們均采用不變的模式或方法去落實。這樣,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事實上,我們常說教有法但無定法,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不必過分依賴于某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因為,我們知道,人世間根本沒有包醫百病的良藥。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只能適合某一時期某一階段的某一群體。如化學概念和化學理論知識、有機化學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實驗,因這些知識的知識特點和內在規律各不相同,很難想象我們能用一種教學模式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學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它是否真正做到了對癥下藥,是否找準了學生的問題所在,是否給了學生適切可行的教育。當然,不管怎么教,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要讓我們的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除先天遺傳外,要想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就要積極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樣。
參考文獻:
[1]盛力群.現代教學原理、策略與設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佟平.半部論語學做人.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10.
[3]吳瓊.中學化學教學建模.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