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擬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模塊、專題與單篇的統一這兩層關系的認知入手,從活動體驗、問題探討、文本研習這三種學習方式切入,來解讀新教材所呈現的豐富人文思想。
關鍵詞:人文性;工具性;呈現方式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教師由于受傳統教材慣性思維的影響,會無意識地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分裂開來:重內容分析,輕文本研習;重知識灌輸,輕問題探討;重教師講解,輕活動體驗。本文擬從幾組關系的認知入手,從三種學習方式切入,來解讀新教材所呈現的豐富人文思想。
一、關于幾組關系的認知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
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钡抡n程又強調要注重人文內涵的熏陶,力圖糾正傳統課程的工具化傾向。實際上,兩者并不矛盾,我們只是防止矯枉過正,希望準確把握兩者的辯證關系。
(1)語文的人文性是在實現語文的工具性過程中才得到體現的。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在語文課堂的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中實現的,而課堂教學又緊緊圍繞文本展開。
(2)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應該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所以教者應帶著真實的、自然的情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體會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
2.單篇、板塊及專題的整合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的模塊自成一個人文教育系統。各個專題都是以人文話題領起,從模塊一到模塊五,各個專題的生成都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能力、思想狀態。同時,同一專題內的板塊又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共同指向同一人文話題。
因此,教者首先應認識到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之間是局部與整體的分層關系。其次,在落實單篇教學設計時,應以每個專題的人文話題為指向。
3.工具性和人文性與板塊教學設計的融合
這套教材,把一個板塊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一個專題分為2~3個板塊,一個板塊由1~3篇選文組成。每一個板塊都以語文學習活動為支撐點和立足點,以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宗旨。每個板塊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根據“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或“活動體驗”等不同的呈現方式來實現。文本研習重在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知識的建構,“問題探討”重在學生對教材文本難點的質疑,而“活動體驗”重在學生對教材文本認知的表達。
二、關于幾種呈現方式的教學體驗
1.文本研習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本研習”專題著重提供經典性的閱讀文本,為學生閱讀探討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者應努力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
如模塊三《燭之武退秦師》,這一專題的中心是“尋覓文言津梁”,也即旨在通過其中的篇章,拾得文言一隅,感知古文魅力。而這一板塊的學習活動設計為“因聲求氣”。所以,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們要求學生品讀:燭之武應以怎樣的語氣說服秦穆公?如“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事實,示弱于秦,打消秦穆公的顧慮,語氣要誠懇;“鄰之厚,君之薄也”“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利用矛盾,曉之以害,讀出反問的語氣等,通過這一環節的品讀,學生自然走進主人公的內心,把握燭之武勸說藝術的精髓。
2.問題探討
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專題,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探討中發展理性思維。這就要求我們確立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也就是要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
如,我在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首先著眼于這一專題的人文中心,即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平常我們總是用讀者的眼光來審視作品,現在不妨透過這晶瑩剔透的淚珠,打開伽西莫多的心靈之窗,看看這美與丑的世界。以此為出發點,設計了兩個問題:(1)落淚前是一個怎樣的伽西莫多?悲慘的?他忍耐著心靈的笞刑;麻木的?行刑時,他竟認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無力抗爭的?當皮鞭雨般襲來時,他以掙扎抗爭;當侮辱雨點般襲來時,他以狂怒抗爭;當克洛德轉身遠離時,他以咆哮抗爭。(2)伽西莫多最后的落淚包含怎樣的情感?是感動、感激,是臨刑前的哀傷,或是伽西莫多受到救助和尊重時的人性復蘇。在此,學生盡可依據文本進行拓展延伸,板塊提供的僅是“美與丑的看臺”,而學生卻打開了多扇心靈之窗。
3.活動體驗
新教材中“活動體驗”專題,旨在引導學生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結合具體的選文,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思考、探究。
如,“向青春舉杯”中“設計未來”的學習板塊,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探求未知世界,描繪未來的藍圖。其實,學生心中的未來,有的是憧憬,更多的是迷茫,而迷茫的源頭正是自己的內心。鑒于此,在大體了解文意后,我安排了一個同步測試游戲活動。首先,我和學生一樣,做一名活動的參與者,創設一個平等的活動平臺,讓師生融入共同的體驗情境。這種活動體驗淺入深出,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正接受著價值觀念的洗禮。
結合新課程所呈現的多元學習方式進行教學,能讓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傾聽,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身臨其境中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體驗中認識世界并更好地感悟人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激發生命活力,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熏陶和人生參悟。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甘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