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需要一定的方法、技能、技巧,但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技能技巧,并不等于就掌握了教學的藝術。然而教學的藝術表現在哪里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位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p>
可見,教學的藝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物理教學的藝術表現在哪里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揭示科學美的藝術,促進發展的藝術這三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即學習興趣。
1.設計概念沖突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即使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問題的了解也絕不是空
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東西。這些“前科學概念”中當然包含了理解和誤解。關于浮力問題,學生們早已知道浸在水里的物體要受到浮力,但常認為木塊能浮在水面是因為木塊浮力大,而鐵塊要沉下水中是由于沒有受到浮力或受的浮力小,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給正確概念的建立和鞏固造成許多困難。但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恰如其分地利用學生在這些司空見慣的問題上的似是而非之處,出其不意地在他們面前展開一幅新的畫面,如針對前述學生對物體沉浮的錯誤認識,設計出一個實驗,測出漂浮的木塊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鐵塊所受的浮力。這一情景與學生頭腦中原有概念相沖突和矛盾,將會激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秘面前的驚奇感,促使他們主動思索、探究一個個“為什么”的答案,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指導學生“重新發現”,在探索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雖然教材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的定論,學生們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應是一個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這一過程可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指導學生去“重新發現”真理。
3.努力提供“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必須精心制訂循序漸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訂應具有階段性,又有整體性,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幫助每一個學生制訂出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切實的教學目標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從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
激發興趣、深化興趣、增強興趣,這一興趣鏈的形成和發展,正是教師高超的藝術水平發揮的結果。
二、揭示科學美的藝術
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蔽锢斫虒W同樣如此,物理學中并不缺少美的例證,但物理學本身并不是美
學,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去揭示和怎樣去揭示。
1.展示物理學的美學特征
近代物理學是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而興起的。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古希臘的美學思想,在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是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在我們所學習的物理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簡單之美”“對稱之美”“和諧之美”等待我們去發現。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物理學的科學美往往不能僅靠肉眼去辨析,更要靠心智去體驗,它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智慧的力量所產生的愉悅。這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的根本途徑。
3.引導學生去追求美
物理學中蘊含著科學美,它體現在物理知識的形式上,體現在物理研究的方法上,它還體現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現在物理學家的精神上。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物理知識之美,而且應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揭示科學家的人性之美,引導學生對美的
追求。
三、促進發展的藝術
現代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1)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游刃有余”。(2)教師必須準確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心理發展水平、思維能力和知識準備情況、技能準備情況等。這樣教師才能提出合適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2.啟發學生大膽置疑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解惑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還要善于激疑,更要啟發學生大膽置疑。
3.引導學生獨立學習
從發展的角度看,沒有任何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為重要。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學生遇到的困難。教師是直接將學習的答案交給學生,還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去探索答案?很明顯了。
學生思維的發展,大膽的置疑,獨立的學習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激發求知欲,揭示科學美,促進學生發展,這三者相互聯系、形成結構,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發揮出最美的藝術效果。這些更離不開教師本身淵博的知識、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藝術天賦。
(作者單位 馬鞍山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