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就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媽媽回來了》)
此文在海內外5萬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冰心作文獎小學組一等獎,評委的意見是:“7歲孩子以這種不加任何修飾的文字真切地表達了‘媽媽回來’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喜悅以及曾經有過的傷感和思念。”正如當代作家曹文軒先生所說:“寫作不過就是真實地、充分地、獨特地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當我們心底的真情爆發了、噴涌了,當我們的文字個性化了、細節化了的時候,我們筆下的作文就一定會打動人心。”因此,在寫作中我的生活很重要。
一、寫“我”體驗的“真實”生活
巴金曾說:“沒有生活或面對生活冷漠、遠離,就感受不到生活對自己心靈的沖擊,自然也就不會有體驗、理解和表現生活的愿望。”熟悉的地方風景獨好,培養感受生活的意識,做生活的有情人、多情人,用心觀察生活的點滴,定能發現打動你的生活。
如,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懷想天空》,一位考生極為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得到了江蘇高考語文閱卷組長何永康老師的肯定:“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
又如,2010年江蘇高考作文《綠色生活》,一位考生極為深情地回憶了“我的小河”和“幼時的我”一年四季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既充滿溫情與歡笑,又能引起閱卷老師情感的共鳴。
眾多優秀的記敘文都能寫“我”真實的生活,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色,如知其溫。
二、寫“我”看到的“他人”世界
江蘇省特級教師曹津源先生在《擁抱社會生活,拓展當代視
野——中學作文教學改革新視角》一文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學作文教學要“拓展當代視野,提升寫作能力”。中學生不僅要關注“我”真實的生活,更應當有“當代視野”,以“我”的“眼”去關注更豐富的“他人”的生活世界,走進“他人”的繽紛精神家園。
如,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們》,命題人就是意在引導考生走出個體和小我,學會關注他人,學會多元視野關注社會。其中有一位考生將視野投向農民工的子女,將其從農村到城市經歷的不
自然、不適應到心態逐漸成熟的真實的生存狀態細膩地表現出來,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打動了閱卷老師。
又如,2011年江蘇高考作文《拒絕平庸》,有一考生寫了一位退休教師姚老先生,用幾個日常生活片段和耐人品味的細節使姚
老先生平凡而不平庸的鮮活形象躍然紙上,堪稱大手筆。
拓展視野,以“我”的眼深入發掘更豐富的他人世界,可以使文章富有社會性,同時也可以避免“低幼化”。
三、寫“我”感受的“深刻”生活
想讓你的文章感動別人,那就要先讓你自己被生活感動。面對生活,勤觀察、多聯想、深思考,平凡的小事一樣可彰顯生活的深刻和人生的意義,從而使你深受感動。將感動你的生活付諸于文字,你寫下的喜悅就可以讓讀者能陪你會心地一笑;你寫下的憂愁也可以使讀者為你無聲地流淚。
如,2012年江蘇高考作文《憂與愛》,有一考生寫了一位因城鎮化住上公寓的農民老王對土地生生不息的愛,表達了小作者對田園“荒蕪”,農業文明遠逝的深切憂慮。這樣的選材直擊現實社會問題,具有典型的現實意義,不僅“有意義”,而且“深刻”,體現了小作者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的成熟,真是發人深省,令人反思。
又如,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品味時尚》,有一位考生以人們互致問候的時尚語言“您吃了嗎?”“您喝了嗎?”“K歌”“您累不累?”寫出了不同時期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變化,表達了小作者對人民物質生活富足的喜悅以及對人民生活富足之后精神生活現狀的隱憂。這樣的思考頗顯“深刻”,自然能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盧梭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用熱情對待生活、用慧眼觀察生活,用真心體驗生活,生活將是你寫作的不竭源泉。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