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需要
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必須依據學生主體的內在需要。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需要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一般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知識的需要
對閱讀文本知識信息的把握,是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對生字的認讀、詞語的理解、句義的分析、層次的劃分、主題的概括、寫法的掌握等等。“理解”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
2.陶冶性情的需要
陶冶性情也是學生對閱讀的重要需要,對課文人生的認識、情感的體驗、美感的欣賞等均屬于這一需要。例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能使學生產生對保爾意志的崇拜,閱讀《紅巖》能使學生產生對江姐等地下黨人的敬重等,“共鳴”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青少年之所以有這方面的需要,原因在于他們生理的成熟與心理不很成熟的矛盾,迫切需要情感來平衡與化解,從閱讀中汲取情感因素也是他們追求情感生活的重要途徑。而且,青少年學生人格還不完善,或者可以說還沒有定型,需要從社會參照系中尋找來完善自己,閱讀的文本就是重要的參照物,他們通過“共鳴”這個途徑來發展自己的心智,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性情。
3.發展能力的需要
完成對課文的解讀不是終極目的,學生希望從文本閱讀中學會閱讀的一般規律,能夠掌握打開其他閱讀文本的金鑰匙,真正發揮“教材無非是例子”的功能。我們有些閱讀教學,讓學生不知所措,同一篇文章或者類似的文章,小學這么教,初中也是這么教,高中仍然這么教,學生看了不少文章,遇到新文章,仍然望而生畏,不求甚解。這樣的閱讀教學,其價值有多少?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對閱讀規律的探索。舉一反三,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
4.學會表達的需要
寫作是人類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寫作能力是人們追求的社會目標之一。閱讀目的絕不是單純在“讀”上面,寫也是閱讀需要之一。學會書面表達是學生高級層次需要,是創造性閱讀的體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文本作為寫作的范例,把讀與寫溝通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使兩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二、閱讀教學滿足學生需要的途徑
想要提高學生需要的滿足程度,增大閱讀教學的價值,關鍵在于改變教師的導讀屬性。教師除了真正明確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外,應該著重從三個方面努力。
1.對自我文本解讀加以取舍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三種文本解讀,即教師文本解讀、學生文本解讀和教師引導學生文本解讀。顯然,我們需要的是教師引導學生文本解讀。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時,一定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善于取舍自我文本解讀,去掉那些貪高、求全、程式化的成分,以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2.不斷改進導讀方法
教師客體屬性的改變,更多地體現在教學方法上。要想不斷提高學生主體的滿足程度,需要不斷改進導讀方法,以靈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學藝術來創造閱讀教學的最大價值。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價值的主客體關系中,教師導讀的客體屬性是學生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學生主體的需要表現為對教師導讀客體屬性的價值認識。學生的需要如果同教師的教學相分離,那么這種教學是沒有價值的;同樣,教師的教學如果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與接納,那么這種教學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閱讀教學,以此不斷提高他們對教師導讀價值的認識,進而對教師導讀進行認同與實踐和內化。
作者簡介:張善霞,1974年生,新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