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兩個方面。在充分發揮智力因素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調動非智力因素,使學習過程達到最優狀態,產生最好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即培養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熱情、培養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習慣,培養自制能力。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培養;教學
非智力因素又稱非認知因素,主要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制約著人的智力活動和智慧潛能的發揮,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著重大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的高漲與低落、情感的豐富與蒼白、動機的明顯與模糊、意志的堅強與薄弱等,無不影響著學生的智力發展。”
一、培養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學習不良的學生之所以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動機太弱。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在一定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其中新知識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形成沖突,激起疑點,引發動機。例如,在指數教學時,我先拿出一張紙,對學生說:“這張只有0.1毫米厚的紙,如果對折30次,就可以使它的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峰!不信大家算算看。”這一問題使學生十分驚奇,從而激發了學習動機。實踐證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將學習活動導向一定的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二、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內部因素之一,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學習的動力和毅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力求使教學富有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1.有趣的課題引入,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階段,并且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
例如,在幾何復習課上,我給出這樣一道題:有一位同學打算作一個角的平分線,當他畫好了一個角(如圖1)后,不小心碰倒了墨水瓶子把角涂黑了(如圖2),請問:他該如何利用這個圖形完成作業?
2.有趣的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研究,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在復習有關舊知識后,提問:(1)一個三角形能有兩個直角嗎?(2)一個三角形能有兩個鈍角嗎?這一問,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注意力馬上集中過來,后進生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思考。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又請幾個后進生分別量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請他們說說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教師迅速準確地說出了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感到好奇,急于探求其中的奧秘,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
3.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也能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解題教學中應加強變式訓練,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培養學習熱情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情緒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具有學習熱情的學生,視學習為樂事,學習興趣濃,學習效率高;對學習冷漠的學生,則厭倦學習,把學習當作苦差事。在這種情緒下的學習必然效率低,學習成績差。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創設懸念情境
為學生制造懸念,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探究的問題,提高其興趣,促使學生到教材中去尋找答案。例如,利用垂徑定理可證明圖3中的AC=BD,再提出思考題:如把圖4中的大圓去掉,換成OA=OB(圖4),還有AC=BD嗎?;如再把A、B兩點移至圓內,且有OA=OB(圖5),還有AC=BD嗎?
2.創設趣味情境
風趣、幽默的課堂教學語言更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情感,將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進行豐富的語言加工,使之表達生動活潑、形象趣味、典雅幽默,產生較強的藝術魅力。
四、培養意志品質
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克服困難、完成各種實踐活動的重要條件,特別是毅力,對一個人的學習和事業成敗起著重要作用。在智力活動中,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學生,一方面能使自己的認識具有明確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自覺地迎著困難上,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以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目前,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培養學生對挫折、困難、打擊的承受力以及情緒的調控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我常有意給學生設置一道道難關,然后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一一去攻克,同時又注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果斷性、持久性。如,有些學生在解決較復雜的幾何問題時,常因圖形復雜,無從下手。針對這種現象,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把復雜圖形分解為一個個基本圖形,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然后向學生指出再復雜的圖形,只要學會分解圖形,化繁為簡,總是可以解決的,并講明畏難心理對數學學習的不良影響。
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是一個持久的工作,教師應常抓不懈。
五、培養良好習慣以及自制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必須多想想辦法并且要有耐心。可采取“先強制—再督導—后自覺”的連貫做法,有著較好的效果。
培養學生自律、自強、自制的能力,也十分重要。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人的學習歸根到底是自學自得的過程,為自己而讀書,為自己而學習,從“要我學”逐步轉化為“我要學”,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其次,對學生的學習不能“喂著吃,抱著走”,讓學生產生惰性和依賴性。再次,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管自己,充分發揮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逐步完成由管到放、由他控到自控的轉變過程。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使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都積極地投入數學教學中的實質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性。”但學生的智力本身是無所謂積極性的,它的積極性來自于非智力因素。只有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到認識活動中來后,智力才會真正地發揮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開發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應充分培養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6.
[2]曹才翰.中學數學教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4.
(作者單位 南京市浦口區星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