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普遍反映高三復習課難上,學生課堂聽講的積極性降低。結合多年的教學經歷,發現以下方式有助于改變這一局面:有效重組知識,使舊的知識以新的面貌呈現;適當變換課堂組織形式,比如提問、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課堂小聽寫、小測驗、搶答等;注重知識遷移能力,教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課后及時交流溝通,掌握學情,精講精練等。
關鍵詞:變換形式;重組提升;多媒體技術;課堂活動;遷移;面批
目前,多數高中在化學教學上的做法是高一高二上完所有新
課,高三開始進入系統復習,因此,高三化學課基本都是復習課,學生聽起來沒有新意,感覺沒勁,即使不懂也懶得再仔細動腦筋。如果去高三課堂巡視兩圈,會發現睡覺、走神的學生明顯比高一高二增多,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筆者結合自己近十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復習課要體現知識的重組和提升,以新的面貌呈現
如果復習課僅僅是把原來上新課時強調過的內容重新拿出來溫習一遍,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沉悶、缺乏活力的,就像我們又重新聽了一遍已經知道結局的懸疑故事一樣,學生已經自己能夠預設課堂上將會呈現的內容,自然就好奇心減弱,求知欲降低,而原來上新課都沒有聽懂的學生當然又一次對自己感到失望了。這樣的課堂不僅起不到復習的作用,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既然是復習,就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注意整合高中階段的相似知識點和易混淆知識點,歸納總結相關的規律,當然,教師總結之余最重要的是拋磚引玉,吸引學生自我總結歸納的興趣,做好知識的內化,讓學生做到知識能夠學得會、講得出、想得起、用
得活。
二、課堂組織形式要避免一成不變
1.適當提問、演板
由于各人認知情況的不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是不盡相同的,有些問題在某些同學看來輕而易舉,但其他同學可能比較吃力,所以,教師在提問前要對自己的問題有所估計,針對各人情況提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的提問,一是能夠改善課堂沉悶的環境,每位同學都有被提問的可能,所以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二是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有個動腦的過程,思維得到積極的開
發,這個過程是愉悅的,三是能夠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仔細聆聽被提問同學的回答,從中發現漏洞,這種兵教兵的效果往往勝過教師強調很多次。此外,演板也是我在復習階段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段,整節課只有老師一人在講臺上表演,未免顯得太單調。演板的內容要多變,比如,課前的方程式聽寫,需要過程細心的計算題,有些一題多解的典型展示等等。總之,即使是復習課堂也不能總是為了趕課程進度就一味地滿堂灌,也要盡量多給學生一些表達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這種教學方式對年輕教師的成長起著巨大的作用。
2.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讓抽象的內容更形象、更直觀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現在全國中小學乃至大學都在摸索的一個科研課題。目前中學里盡管很多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但都或多或少地已經把多媒體滲透到教學中。在我看來,復習課使用多媒體技術有這樣一些優點:一是課堂容量相對較大,這對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校更實用些;二是投影儀能夠方便展示學生的答題情況,便于做規范答題的指導;三是便于做在線測驗,及時鞏固課堂強調的內容;四是方便插入錄像,便于學生復習曾經做過的實驗(我通常在高一高二學生實驗時現場錄像,然后高三放給學生觀看,學生看自己做的實驗,興趣往往比較濃厚,印象也比較深刻)等。當然,使用多媒體技術也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教師本身的信息技術知識有限,很多操作自身也不會使用,制作多媒體本身費時較長,加重了教師備課的負擔等。所以,多媒體的使用要合理,教師要量力而行。
3.利用小測驗、小搶答、小競賽等充實課堂
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這么平淡,興趣自然會淡漠一些。偶爾組織課堂小插曲,如課堂小測驗、方程式小聽寫、問題小搶答、知識拼圖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學生爭強好勝愛表現的積極性。這些活動有些是針對全班的,有些是針對部分同學的,每個人都有做評委和被評的機會,大家為了有個好的表現,課前都會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因此,能夠達到督促學生做好課前復習的目的。
例如,復習到有機化合物時,為了調動大家的興趣,我設置了這樣的開場白:拼圖是大家從小就愛玩的小游戲,今天我們也來做幾個化學的拼圖小游戲。由—C6H5,—C6H4—,—CH2—,—OH四種原子團(各一個)一起組成的屬于酚類物質有哪些?由—C6H5,—OH,—COOH,—CH3,—CHO五種原子團兩兩組合成的酸性物質有哪些?一個問題就把學生的思緒從課間十分鐘的懶散狀態中轉變過來,立刻進入課堂情景中去。
三、注重知識遷移發散,培養學生獨立解題能力
不少高三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化學易學,上課容易聽懂,但作業難做。通常是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有些重要的知識點學生看似早就聽懂了,但真正做起題來不一定能夠想得起來,常出現生搬硬套、張冠李戴的錯誤。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只是似懂非懂,缺少運用,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我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教師教學中常常是就題講題,沒有做好對所學知識的及時鞏固和遷移發散,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靈活地理解所學知識,造成雖然能夠理解例題,但在知識運用方面脫節的現象。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例題,深挖解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一題多解,尋找相似習題及時鞏固所學方法,及時發現學生解題中的誤區并加以糾正,同時指導學生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提綱式的總結歸納。
比如,在講到烴的二鹵代物種類的時候,我提到了一種方法叫做定一移一法,即先尋找等效氫,看定一個鹵原子有幾種定法,再在固定一個鹵原子的基礎上移動另外一個鹵原子的位置來計算種類。在舉了正丁烷的二鹵代物種類計算后,我及時讓學生練習了苯的二鹵代物種類,隨后又把苯改變成萘尋找二鹵代物,這種方法學生掌握之后,我又將兩個鹵原子從同種鹵原子換成不同種鹵原
子,再換成羥基,換種物質繼續練習。在這些基礎練習都熟悉之后,我又舉了2010年海南第18題G物質 的同分異構體中,苯環上一硝化的產物只有一種的共有幾種?該題看似尋找一硝化產物,實際方法卻與二鹵代物種類的尋找方法相似。經過這些練習,學生對定一移一這種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不能忽視課前課后的工作
1.精選精講精練
相信,帶過高三的教師和高三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高三習題實在太多了,讓人應接不暇,前面做過的題還沒有來得及細細消化,又有新的任務需要完成了,每周平均下來光試卷都有三四張,有些題前面才做過,后面考試時又感覺像新題一樣陌生了,這樣的題海讓人疲憊不堪。如何跳出題海?課前的精選練習非常重要,復習階段每章節或每個專題都有一些比較典型、涵蓋知識面比較全
面、能夠激活學生思維的好題,選用這樣的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集體備課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精選練習題。
2.面批
面對高考的激烈競爭,高三教師的壓力總體上比高一高二教師的壓力要大,每天除了備好當天的課,還要做大量的習題,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需要全班共享的內容,所以,學生平時作業基本不能夠批改,這就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渠道。
這時面批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面批?結合自身的經驗,我認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選好時機。比如,小測驗后一到兩天,這個時機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比較強烈,尤其是考試不理想的學生極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幫助;二是選好對象。比如,常犯基礎錯誤的學生、錯誤類型比較典型的學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的學生或根據課堂表現情況有所選擇;三是充實面批的內容。針對學生情況教師能夠給予有效的指導,因此,教師需要積累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知識。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