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法,科學探究還是一種精神,要用這種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規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物理;探索發現;信心;興趣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知識,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法,它強調學生自己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知識、體會科學方法、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科學探究還是一種精神,要用這種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規律。
一、建立平等和諧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中我首先做到“七帶”和“七讓”,即:一把微笑帶進課堂,二把情感帶進課堂,三把信心帶進課堂,四把愛心帶進課堂,五把激勵帶進課堂,六把激情帶進課堂,七把競爭帶進課堂。七讓是:讓他們觀察,讓他們思考,讓他們討論,讓他們質疑,讓他們發表不同意見,讓他們不怕犯錯誤,讓他們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為學生多提供一些體驗學習樂趣的機會。讓學生在成功或失敗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己去發現自己的潛能,增強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二、創設探索氛圍,培養探索能力
如,在講“彈力”一節時,將“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自己得出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再引導學生換用不同的彈簧進行實驗,發現彈力的大小仍然與形變量成正比,但相同的形變量時,不同彈簧的拉力不同。由此,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彈簧彈力的大小不但與彈簧的形變量有關,而且與彈簧本身的性質也有關。為表示彈簧的軟硬程度,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
量——勁度系數k。英國科學家首先研究發現了這一規律,故稱為胡克定律。
這樣,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自然地得到了要學的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消除了學生對物理的畏懼心理,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
三、樹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觀念
我們要認識到,人是有個別差異的,人才的發展是不同步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比
如,在設計教學目標、選編課堂練習時,都要達到不同的層次。如,練習題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等。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
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信心大增,學習熱情高漲,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探究式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能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增強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