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論”是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也是大學生進行政治理論學習、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課程。目前在“概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滿堂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概論”課的教學效果和它應有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發揮“概論”課的育人功能,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概論”課;主體性;效果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簡稱“概
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概論”課不僅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系統理論的學習,更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仰、價值、道德的培育,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要真正發揮它的育人功能,就必須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真正以學生為主,大膽改革創新。
一、當前“概論”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我們片面強調教學中的教師中心主義和權威性,強調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原則,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教師習慣大容量的理論說教,滿堂灌,較少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于把課上完,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手段單一,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從一而終”狀態始終未得到有效改善。這種灌輸方法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是完全不適合的,它剝奪了學生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與學生日益突出的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的特點產生了沖突,不符合教育規律,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達到教學目標。
“概論“課也莫過于此,教師教學手段單一,一言堂使學生很反感。學生對學習“概論”課沒有興趣,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概論“課的學習目的、作用、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本門課程可有可無,是空洞的說教,不能解決實際問
題,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多少關聯,又不從事理論研究,即使學習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所以,學生曠課、逃課現象嚴重,即使到課也是各干其事。教學主要局限于課堂之內,而且多為大班上課,極不利于師生互動。缺少課堂以外的實踐教學,以及缺乏自學輔導式、發現式、問題教學式、網絡教學式等教學方式,學生缺少對社會現實生活的參與和體驗。認為“講過去的過時、講現在的不真實、講未來的不現實”。
因此,“概論”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違背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規律,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揮“概論”課的育人功效意義重大。
二、“概論”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地位發揮的途徑分析
1.注重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
精心準備好課堂上學生感興趣的時事和熱點資料,并盡量和
書本內容相結合,比如,普金連任俄羅斯總統、“最美老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優秀共產黨員楊善洲的事跡等。并以文字和下載的視頻資料相結合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播報,學生看完之后教師進行精心點評,對事件和人物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學生也可參與進來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形成師生互動。此舉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對社會熱點問題形成正確的判斷和分析,認清形勢,堅定理想信念。實踐證明,學生對教學中的這一環節很感興趣且關注度高,提高了到課率和教學效率。這一教學板塊要求教師必須要大量收集并精心選擇與書本內容相關并能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事例,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10~15分鐘為宜。要把握好時事資料的可信度、新度、貼近度,切忌信口杜撰、老調常談、遠離學生實際。以事例為平臺,形成師生對話教學,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2.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討論法是落實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以班為單位按照自由組合的方式組建成學習小組,教師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問題,設計一些討論題或學生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討論”的能力、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養成“共同討論,合作學習”的習慣。比如,圍繞當前的收入差距擴大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發言積極踴躍,并能從實際出發談到一些原因和措施,氣氛非常熱烈。再比如,學生對社會和諧問題的認識,圍繞“為什么要構建和諧社會?什么是和諧社會?怎樣構建和諧社會?”學生發言踴躍并能形成自我認識。學生課堂討論后教師要進行及時點評,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問題,明辨是非。學生間的合作與討論,也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那種死板、沉悶的教學氣氛,真正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規律。這種課堂討論法要求教師必須精心選題設問以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比如,收入差距問題、農民工問題、社會和諧問題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學生才有話可說,真正成為話題的中心,體現出主體地位。
3.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當前,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提高“概論”課的教學效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發揮多媒體的作用,首先要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豐富、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避免了板書的死板僵化。很受學生歡迎。其次把下載的視頻資料帶進課堂,和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比如,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和“最美媽媽吳菊萍”等好人好事聯系在一起并以視頻形式展示,學生感同身受,教學效果顯著。另外,事前給學生布置好課堂中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以課件和視頻的形式積極參與并在課堂匯報,教師當場點評或由學生點評打分記入平時成績,學生積極性很高,制作的課件和收集的相關資料都非常好。比如,數學系學生制作的課件“實事求是之我見”,以二戰后德國和日本對待戰爭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和做法為例并輔助了相關的視頻資料,說明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性。不僅課件制作水平高而且視頻資料的選取也恰到好處。學生受益匪淺。
4.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社會實踐是“概論”課的第二課堂和重要環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周圍的農村、廠礦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進行考察學習,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到太鋼考察現代化的企業精神、到山西汾陽賈家莊考察
現代化的農村建設、到牛駝寨愛國主義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
踐基地祭奠英烈活動等。這些實踐活動使他們了解了群情民意,認清了我國的國情,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堅定了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將來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三、學生主體性作用發揮的效果分析
1.角色轉換,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痹谡n堂上,真正的教學主體是學生。馬俊仁和王軍霞的師徒關系是最好的佐證。運動場上,馬教練站在一旁指點著:王軍霞,手臂擺開……前面要轉彎了,注意身體的傾斜度與平衡……王軍霞累
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而馬教練只不過輕松地精心點撥一下,結果,王軍霞成了世界冠軍。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效仿這種教學模式,拒絕代替學生學習,費力不討好,扼殺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式教學是較好地適應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其要點主要有:(1)教師要把發現和創新確定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2)教師要指導學法、改
革學法;(3)學生不是被動地聽講答題,而是主動動腦、動口、動手;(4)檢測形式應多樣化。因而,這種教育模式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備課過程中的充分準備,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應在課堂中。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根據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是教學的上策。
2.學生對“概論”課的興趣大增,內在潛力不斷發揮
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成功軌跡的起點是他永恒的興
趣——對電腦網絡的癡迷??梢姡d趣是創造的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應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學生一旦喜歡、愛上一門課,就會提高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和收獲?!皠撔率且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币虼?,培養創新性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
3.促進了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提高了教學藝術
(1)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的單向式教學方法,代之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主題式、案例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2)轉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互動,綜合培養了學生的智力、情感、能力教育;(3)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授課要體現科學理論的最新成果,把理論講
深、講透,通過不斷進行思想啟迪、升華來感染學生。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能真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增強課程的可信度和實效性。而且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從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分析,改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可概括為20個字:曉之以理,輔之以形,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授之以漁?!皶灾岳怼本褪且训览碇v透徹,做到概念明確,層次分明,邏輯連貫,重點突出;“輔之以形”就是要把觀點和材料統一起來,把無形的、虛的東西和有形的、實的東西結合起來;“動之以情”就是要調動師生雙方的感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導之以行”就是教師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人師表;“授之以漁”就是不僅應該有助于學生較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學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學習和應用的方法,即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