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第四大媒體”。面對著網絡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對于“90后”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又會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呢?以網絡文化對“90后”學生的學習及娛樂的影響為切入點,通過實地對廣州市100名“90后”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分析了網絡帶來的影響以及預防網絡弊端的措施。
關鍵詞:網絡文化;“90后”;影響;調查報告
一、“90后”學生上網情況的基本分析
為了了解“90后”學生與網絡的關系,我們在廣州市的某大專和中學發放了100分調查問卷,全面了解他們的上網時間和上網目的等。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1.“90后”中學生上網時間普遍不低于1小時,“90后”大學生普遍超過3小時
在問卷中,項目為“平均每天上網時長”的選項,選擇“1~3小時”的有40%,選擇“3~5小時”的有25%,選擇“5小時以上”網蟲級的有18%,“1小時以下”的人13%。其中,52%的中學生上網時長為3小時以內,66%的大學生在3小時以上。網絡已經成為“90后”學生獲得信息、交友、娛樂的重要途徑,甚至對某些“90后”而言,網絡成為他們閑暇時間唯一喜歡的選項。
中學生與大學生上網時間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外在因素。中學生面臨升學的客觀目標,他們受到學業時間的限制,家長的管制以及自身控制力的影響。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模式則不同于中學生,他們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課余時間,父母也放松了對他們的管制,同時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
2.打發時間成為多數上網學生的重要目的
在問卷中,關于“促使青少年上網的原因”這一問題的結果讓人心酸。其中,49%的人回答“打發時間”。調查數據顯示,“90后”青少年對待網絡的看法就是一種消遣方式,網絡游戲更是成為“90后”男生打發時間的首選,而“90后”女生大多選擇瀏覽網頁或者看視頻、聽音樂來渡過她們的空閑時間。
從與“90后”學生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某些原因。(1)“90后”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問題。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
界,只需一個網名便能暢游其中,現實生活中,許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因而選擇了在網絡中尋找快樂;(2)某些“90后”學生迷失自我,在現實生活中自卑,通過網絡中的虛擬自我找到自信;(3)網絡文化的高效性。現在的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外界的一切,網絡文化的形成,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4)社會缺乏對“90后”學生休閑方式的引導。健康的休閑方式是一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從調查來看,“90后”學生對于自我休閑方式的選擇很迷惑。他們覺得上網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愿多參加戶外的健身活動、志愿服務等等。
3.利用網絡來學習的“90后”學生只是小部分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1%的青少年選擇利用網絡來學習,且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上網學習的時長占整個上網時間的30%~60%。而此部分人中,多數屬于被動的,為了完成任務而為之。現在的社會開始推行網絡教學,教師也會通過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在網絡中完成。“90后”中學生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來輔助完成作業,而部分“90后”大學生則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和信息來代替自己動腦完成作業,網絡簡直成為了部分“90后”大學生的“作業寫手”。在談話中,我們也發現很少部分的“90后”學生能主動利用網絡去了解世界的第一手資料,了解社會的動態,通過網絡去獲取更多的資料,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4.大部分“90后”學生都接觸過網絡游戲,部分人網絡成癮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70%的被訪青少年都有接觸網絡游戲的經歷,25%的青少年經常沉浸于網絡游戲中,僅13%的青少年表示對網絡游戲不感興趣。這樣的數據表明,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需求是大量的。這樣的需求也促使各地網絡游戲研發中心不斷地研發新的游戲吸引廣大網民。“90后”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游戲的主力軍,在這樣的一個網絡文化影響下,引申出了一個新的社會問題——網絡成癮。
青少年在網絡游戲中能夠得到各種滿足:殺人、街頭對打等暴力游戲帶給了青少年滿足和快感;網絡游戲中的等級滿足了玩家自我表現與自我顯示的需要,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逐漸地形成,當現實中青少年沒有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時,他們便會轉向網絡游戲去尋找自我,確立在同伴中的地位;滿足玩家挑戰自我、發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需要,網絡游戲中,玩家可以不受現實道德的限制,發泄自己的情緒,在游戲中通過不斷地挑戰從而獲得滿足;滿足玩家排解孤獨感和真實情感交流的需要,網絡游戲的最大特點就是匿名性,現實生活中一個很平庸的人,卻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扮演行俠仗義的俠客來填補心中對現狀的不滿,這種與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吸引了很多玩家投身其中,還有許多原因會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
5.網絡交友獲得“90后”學生的熱捧
網絡聊天工具多樣,QQ、飛信、MSN等工具成為“90后”學生熱捧的網絡聊天工具,微博、博客、人人網等社交網絡也是當代流行的交友網站。面對這些當下流行的社交網絡,在調查的青少年中,53%的人對這些社交網站持無所謂的態度,32%的人認為這些網站很好,有必要建立,僅僅只有4%的人認為這些網站不好,持反對的態度。青少年使用這些交友工具主要是為了獲取朋友近況及社會動態。
這種網絡文化,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是可以拉近朋友間的距離,第一時間了解社會的動態,分享自己的生活等;弊的地方則是網絡是虛擬的,無法判斷對方的真實身份,網絡不受現實的制
約,隨意性很強,各種可能都會發生等等。
二、網絡文化對“90后”學生的影響
1.“90后”男生與女生受到網絡影響的側重點不同
古話有云,男女有別,不同的群體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也會不同,在本次調查中,經過數據處理與分析后,我們發現“90后”男生與女生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是有區別的。
(1)上網用于學習的青少年女生比男生要多,比例約為2∶1。
(2)對于上網娛樂消遣方式,女生以聊天為主,男生以網絡游戲為主。
(3)對于網上娛樂對學習的影響,女生認為要勞逸結合,促進學習,而男生則覺得沒什么影響。
(4)對于網絡交友、社交網站的使用,女生側重于了解朋友的近況,而男生則重于社會動態發展。
總的來說,男生與女生相比,男生更加喜歡刺激與快感,通過網絡游戲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歡網絡游戲,甚至沉迷于其中。女生心思細密,關心別人而且害怕孤獨,所以,在網絡中傾向于和朋友聊天或者是聽音樂。數據表明,女生會比男生更懂得勞逸結合。出現男女差異,很多原因都是男生與女生總體性格上的區別,因為有了這樣的區別,在接受同樣的文化中會出現不同的表現。
2.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1)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網絡使人們的身份可以變成電腦上的一串字符,在網絡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與人交流而不會被察覺。網絡的虛擬性及隱蔽性特征使網上出現黃色流毒、黑色信
息、暴力文化等不同的網絡犯罪,計算機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也逐年增多。
(2)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網上交往是一種以網絡為媒介、以文字符號為載體的間接交往。網絡的虛擬性再次告訴了我們,人們可以在網絡中暢所欲言,不必遵守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規則,也不必承擔違反交往規則而承擔的責任,這極易導致青少年對人際交往道德標準的模糊,容易產生在現實中對人的不信任,從而淡漠現實生活中與親屬、鄰居、同學之間的感情關系。
(3)影響青少年的學業和身體健康。
網絡會使許多青少年沉溺于其中,占用了青少年大量的學習時間,目前,我國的網癮少年已經有幾千萬,他們很多由于沉迷在網絡中無法自拔,導致荒廢了學業,所以,網絡對青少年的學業有很大的影響。由于長時間上網,有可能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導致生物鐘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郁等,最嚴重的有可能會死亡。
三、合理利用網絡,發揮其積極影響
雖然“90后”學生都在利用網絡,但很多人卻沒有科學地去了解過網絡文化,這使得他們其中的某些人深深陷入網絡而成癮,多數人沒有發現網絡中豐富的知識資源。如此一來,網絡文化似乎成了“90后”學生的娛樂工具或“隱形殺手”。因此,要讓網絡在“90后”學生中變成巨大的知識寶藏,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科學認識網絡。
(1)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建立科學的網絡概念,讓人們清晰地了解網絡是什么,網絡中有什么,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做什么等等。目前,這一任務對于“90后”甚至“00后”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2)學校應該側重搜集整理各類知識性網站,在學生中廣泛宣傳,通過網絡資源增強學生的知識面。網絡中有非常多樣的知識資源,我們可以免費了解很多前沿的理論成果;針對某個知識點,在網絡中我們可以找到與之相聯系的知識樹……這些,對于正在
成長中的“90后”“00后”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3)家長在家庭中需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行為影響自己的
孩子。
許多“90后”第一次上網是模仿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他們發現家長利用網絡在玩游戲,他們很大可能對網絡的第一印象就是網絡游戲;如果他們發現家人在網絡中交友,他們很大可能對網絡的第一印象就是交友;如果他們發現家人在網絡中尋找各類有趣的知識,那么他們對網絡的興趣很可能就是在網絡的知識寶藏中遨游……因此,家長利用網絡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重大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總之,網絡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要做的就是科學認識它,合理利用它。
參考文獻:
[1]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
[2]Elizabeth Pantley.完美教養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