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代代相傳,積淀著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鑄造著我們民族的靈魂和性格,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羊玉祥)。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傳承祖國燦爛的文化。古詩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教學提出課程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但現在古詩教學已經變味,或忽視古詩教學,或只重高考功利性,或教學模式化,為教而教等等。
一、古詩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和現象
1.字字落實使古詩教學味同嚼蠟
把古詩當作古文來教,從生字解讀到詞語的釋義再到詩句的翻譯。把疏通句意、弄懂字面意思作為教學目標,加之以強制性的背誦。一節詩歌鑒賞課,只重在字面上“做文章”,一首詩只在意義上給學生留下些記憶,學生讀之無味、棄之不能,扼殺了學習古詩的熱情。
2.多媒體泛濫使古詩鑒賞一覽無余
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滲入古詩教學中。殊不知古詩教學,那是語言和思想的馳騁,其
中的意蘊不是靠背景音樂、幾幅圖畫能表現出來的。雖然畫面唯美,音樂動聽,但畫有畫意,樂有樂韻,詩有詩情。畫面無法解讀隱含的詩意,音樂也不能詮釋詩味,反而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了畫意上,拘束于音樂的意義中,而制約了學生對詩的想象空間。
3.拘泥呆板使古詩教學缺少突破創新
在古詩教學中,被教材單元所局限,按部就班,教學機械,教一首算一首,對詩的鑒賞往往不能深入挖掘,也就無法體味其精妙所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三個單元中分別選取了杜甫的詩作《蜀相》《登岳陽樓》《閣夜》,如果拘泥于教材單元的編排,按教材的順序開展教學,勢必教師教得繁,學生學
得煩。
4.高考的功利性使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
高中語文教師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高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高考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只講功利,一切以應試為目的,這樣的語文課還有多少趣味。就有教師把古詩教學當作應試的“解題”課,把教材當作題目,設置考題進行解題指導,由學生做題,教師講評,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和手段。
二、古詩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我認為以上幾種關于古詩教學的做法不可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古詩教學上有所感悟。下面就古詩教學說一說自己的心得體會。
1.重吟誦,提倡不求甚解
教學古詩詞時,除了必要的生字點撥、特殊字詞的理解、煉字精妙賞析外,切忌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詩歌語言跳躍性大,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是翻譯性地弄懂句義,會使全詩平白無味。且詩中的意味,有時很難用語言精確表達,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賞析詩詞從吟誦開始,朱熹說“須是先將詩來回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見好處。”李商隱的《錦瑟》以其含意隱晦、意境朦朧著稱。讓學生解釋字句,很多學生可能無法解釋清楚,反而會在字面上糾結不清。教學時可側重介紹李商隱的經歷、講解清楚詩中的典故,讓學生反復吟誦。把后人對這首詩主旨的不同解說介紹給學生做參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誦讀,注意情感的調適,從而領略詩人的細膩情感,品味古詩的情韻美。
深情吟誦引領學生沉浸于詩情中,不求甚解激發學生鏡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神奇審美體驗。“詩言志”,詩歌教學重在情感把握,不要糾纏字詞的細枝末節;注重吟誦,教出詩的意韻,才是最重要的。
2.善想象,置身于詩境
文字是無形的東西,需依據讀者的想象才能使它鮮活起來。
跳躍的詩歌,更需讀者借助想象捕捉詩中形象把它聯想成藝術整體,在心里把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豐富,再現其藝術畫面,獲得新奇的審美情趣。巴爾扎克說:“真正懂得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而不是用現代技術
手段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想象夸張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迷離恍惚、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這種境界是讀者從未經歷過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子里把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和畫面,沉浸于詩中超現實的境界中去,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教學才可能成功。
詩歌的形象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情思的外化形態,“萬水千山總是情”,通過想象再現形象,也就是體味詩情的過程,享受詩歌魅力的過程。
3.用比較,體味古詩細微之美
嚴格按教材編排,孤立教學古詩,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把比較鑒賞引入詩歌教學,能為古詩教學注入新鮮活
力。中國古典詩歌異彩紛呈,詩歌與詩歌之間,詩人與詩人之間既有同質,又有異質。在比較中鑒別,通過鑒別從精細之處咀嚼
詩味。
古詩的比較鑒賞可以是詩人自身不同時期的作品的比較。許多詩人,由于時代社會、個人經歷等原因,他的思想前后有很大變化,反映到創作上,不同時期作品風格迥異,如,李清照、李煜等。通過不同階段作品的比較,可以較準確把握一個詩人的創作。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時,把二者進行比照鑒賞,能深入理解前期作品《醉花陰》寫閨中少婦的“閑愁”與其后期作品《聲聲慢》寫國破家亡的“濃愁”的不同內涵。古詩的比較鑒賞,也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比較。
比較鑒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讓學生體味到更細微的東西,使學生對古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比較教學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高鑒賞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打破古詩教學程序化、機械化、模式化、教條化的很好途徑。
4.讓古詩教學由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
高中古詩教學要兼顧高考的需求,但全面傾向于應試,把古詩賞析課上成應試課,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詩教學。高中教材里選錄的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古詩教學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詩歌的人文意義,實現其教育價值,把古詩教學從知識課堂引向生命課堂。
《離騷》讓我們看到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和追求理想的執著,《登岳陽樓》讓我們明白了杜甫傷時憂世的悲憫情懷,《歸園田居》讓我們讀懂了陶淵明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定風波》讓我們理解了蘇軾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態度,《孔雀東南飛》見證了愛情的忠貞……古詩里有人類所有最崇高的情感,讀一首古詩,就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就是一次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詩教學的本色應是生命教學,在詩歌的教化下,讓學生得到心靈洗滌和精神陶冶。“感其志向,動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為”,把熔鑄于古詩中的高尚情操、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這才不背離古詩教學的宗旨。
希望能借助靈活有效的古詩教學,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徜徉于詩的海洋中,讓學生的心靈永遠有詩的滋潤,讓學生在生活中品詩,在詩中品生活!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薌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