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樂在其中。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生動的生物課堂,對于性格各異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人施教,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達到最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物學教學;師生互動
新課標提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學習和獲取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師生互動交流,才有利于培養學生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但在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來,如果教師對所有的學生
都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那么有些學生的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就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因此要想獲得滿意的效果,教師首先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心和對本學科的求知欲,因而,對于性格各異的學生,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中來,達到最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因人施教,與學生一起共同營造一個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
一、時常表揚愛好學習的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細心的經營。在教學中,當引入某一新知識的時候,教師應結合新知識多舉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有種熟悉感,然后再拋出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一個個遞進。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見解,即使有失偏頗,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贊賞,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回答,我都會不失時機地重復著:“不錯!講得很好!”同時投去或贊賞或肯定或鼓勵的眼神,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要激發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師生彼此信賴,教師傾其所有地給予,學生也積極地吸收,教學相長,如此循環,一節課的時間就會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發現“不錯!講得很好”已經不知不覺地在交流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簡單的一句話卻是一分肯定,它傳達的是一分信心,而信心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一個動力,它在“教”與“學”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讓學生在付出與收獲之間搭起了成功的階梯。每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的成功之處,而用最簡單而又最誠懇真摯的語言給予肯定也是他所需要的。如果學生努力了卻得不到教師的肯定,那么結果只能是信心的泄漏,甚至喪失,所以,教師應善于肯定學生的成績。通過一段時間的師生交流之后,可以明顯發現課堂氣氛活躍了,尤其是學生發言的欲望越來越強,大家都積極投入到教學的整個環節中來了。
二、善于鼓勵調皮的學生
每個班級中似乎總有幾個調皮的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喜歡答非所問,進而影響到班里的整體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對癥下藥了。比如,在我代的某班級中,小軍就是最突出的一個,上課很愛搭話,似乎很想引起同學們的注意,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小軍雖然成績一般,但聰明靈活,是現代版學校中“聰明的不良分子”的典型。這樣他就成了我課堂上的一個“不一樣”的學生。有一次在講到神經調節的時候,我提了個問題:為什么人在小的時候容易尿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就不再尿床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小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孩子憋不住嘛!”毫無疑問,學生哄堂大笑!我沉默了一會兒,微笑地說:“不錯!講得很好!”明顯,他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我估計這是他入學以來第一次受到“正面表揚與肯定”。于是我接著說道:“那我們一起來按照小軍同學的思路捋下去,那為什么小孩子憋不住呢?”經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后,達成共識:“因為憋是個主動過程,是要受大腦控制,而單純的排尿反射只是低級的反射,不受大腦控制,在小孩大腦發育還不完全時,很多低級反射活動并不受大腦控制,所以小孩做夢就有可能尿床了,而成人雖有夢中滿大街地找廁所的經歷,卻不會尿床,就是因為成年后排尿反應受到了大腦的控制啊!”很小的一件事,卻起了超乎預想的效果,從此小軍漸漸成了我課堂上的發言活躍分子,生物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循循善誘地引導厭學的學生
對于愛好學習和調皮的學生,很容易引導他們融入生動的教學課堂。但某些教室的角落里,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總有些學生,無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似乎絲毫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好像他們對這門學科沒有任何興趣,始終維持“半冬眠”狀態!他們似乎總與教師有著隔閡,是一群“不屬于你的學生”。這些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就屬于那種無動于衷的精神狀態。與普通學生對比,這樣的學生總是讓人感覺有沉重的思想包袱或思想偏見,如有些學生因為偏科或認為生物在高考中分值不高而不愿學習生物,另外有個別學生因為家庭困難等原因,思想負擔太重而厭學。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該單獨面對他們,了解他們厭學的原因,幫助他們解放思想,并擺脫思想包袱,讓他們了解掌握各學科知識的重要
性,摒棄厭學的念頭,使他們積極融入教學課堂中來。
四、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推陳出新
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一成不變,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面對一群活力四射的學生,如果一味地重復某一種東西,那么,唯一的結果便是學生的冷漠甚至厭煩。比如,當“不錯!講得很好”成為我的主打曲時,我發現它的效果卻在明顯地開始下降。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習慣我的肯定和表揚,甚至無動于衷了。起初,面對這種情況,我也有種失落感,甚至連面對一個不十分出色的回答時,想給予“不錯!講得很好”的底氣也不足了。當這種不安感越來越強烈時,我不由自主地開始“吝嗇”起來。本來學生在回答完后,不管好壞,總有種期待的神情,但我卻沒有再表揚了。他的眼神流露的是:“老師,您是不是忘了啊?”有選擇就有了提示,一種對更高要求的提示,為了能聽到這句習慣的贊揚,學生能做的便是更加努力學習,漸漸地把他們的隨心所答上升到更理性的思考了。經過這樣一個磨合的過程,“教”與“學”、“交流”與“肯定”都達到了一個適度的水平線,在這樣一個良性的氛圍中,大多數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積極融入群體中來。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后,當師生之間有了輕松活躍的交流后,當教與學的雙方都滿懷信心后,這樣的課堂怎能不獲得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這樣說:“讓學生把你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向往幸
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的確,每次走進這樣的課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教學教研中去。而在學生心中,原來教師竟會如此貼心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又怎么不心動呢?一個充滿著求知欲的課堂怎么會不是一個高效率的課堂呢?這樣的課堂讓教師和學生都流連忘返,樂在其中!
當然,一個生動的生物課堂,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現在的學生唯一不會厭倦的就是新鮮感,這種教學的新鮮感對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師永遠是課堂的引導者,他引領著學生前進,卻不占據主要的角色,在一個生動的課堂上,教師應是在一個欣賞者的位置,愉悅和收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所能做的是給予和分享!
參考文獻:
陳繼楨,張祥沛,曹道平.生物教學論.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西藏路合肥一
中生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