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要求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有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較差,文化課基礎知識普遍薄弱,缺乏自信心等特點。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逐步提高,學生在體會到能力和知識增長的成就感后,自信心也隨之逐漸增強。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不斷增強自信。當學生有了自信心后,其他的諸如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會很快地增強。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教學過程;培養自信心
21世紀是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培
養出全面發展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在教給學生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鼓勵他們時刻向高素質的標準看齊的同時,培養他們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并具有挑戰自我的勇氣也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水準和學習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造成了家庭
及社會對孩子的嬌慣和放縱,使他們很少有歷練的機會,最終導致缺乏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能夠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它也稱為信心。自信心的產生,是指不斷地超越自己,產生一種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的過程。這種強大的力量一旦產生,你就會產生一種很明顯的毫無畏懼的感覺,一種“戰無不勝”的感覺。
由于高職的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其特點是長期以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普遍文化課基礎知識薄弱,學校沒有給他們提供除學習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展示的機會。面對這樣的情況,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有了自信心后,其他的諸如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會很快地成長起來,比如,無論面前的困難多大,面對的競爭多強,他們總感到輕松平靜,原本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也能在不經意間迎刃而解,得到成功的滋味。自信源自實力。
一、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自豪中增強自信心
高職高專生源較差,綜合素質參差不齊,與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相比有較大的差異和差距。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于統考統招錄取的第三或第四批次的普通高考學生,理論功底普遍較差,人文知識欠缺,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尤其對待學習的態度都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心等等。
專業課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基本不受以往知識的前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興趣中就掌握了理論知識。不同的學生所表現出的能力是有所區別的,有些學生雖然文化基礎
知識較差,但動手能力很強,在分組訓練時,讓他們充當教師的助手,幫助和指導其他學生。學生通過在和諧、生動、愉快的教學環境里學習,在教師的關注和重視下訓練,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明顯地提高。人的大腦機能在強烈的自信心的激勵與驅使下,會煥發出極大的潛能。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學習勁頭越來越高,好多學生從“要我學”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變成“我要學”。學生在不斷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后,大大增強了自信心,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學中增強自信心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基礎差除了各種主觀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差等生”和“優等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教師的偏見使他們獲得的教益不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差生”在課堂上發言的機會太少;(2)在班級和課外活動中“差生”受到的鍛煉太少;(3)教師有成見,看不到“差生”身上的積極因素;(4)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低,因此,長期以來在“差生”的心理產生了自卑、不求上進的心理因素。
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打消學生這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深切的關注和愛,使他們真正在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中獲得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基礎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重視、關心、鼓勵外,還應根據本專業課的特點做一些嘗試:(1)根據不同的大綱內容采用不同的靈活多樣的教法,如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來突出難點達到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各種能力的目的。(2)把作業進行分類,將屬于概念的描述記憶及在課本上能找出正確答案的題分為一類,并要求學生做在作業本上,這類題學生基本上能獨立正確地完成。另一類綜合性、靈活性較強的題(如論述題、案例分析題),先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利用課前10分鐘或下課前的15分鐘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業進行集體批改,在批改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
發言機會,經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最后找出解體的方法和正確的答案。當學生看到自己不僅能獨立完成作業,而且還能解決難度較大的題后,自信心會更強。當然,我們“教是為了不教”之根本目的是,在樹立自信心的同時,由淺入深滲透著學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3)注重反饋、改進考試。首先,每章結束后,我引導學生進行章節小結,開始學生只是對知識的重復和羅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逐漸能夠提煉出條理化和規律化的東西,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了小結是一種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總結。其次,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有些章節我嘗試著讓學生歸納總結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按考試標準形式出一份試卷,每小組給其他小組一份試卷,要求作出每份試卷的答案,同時要對卷面進行點評,注明好的方面和不足之處,之后將試卷返回到出題組,出題者進行改進。學生通過出卷、改卷、查漏補缺這三個環節,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知識。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樹立起自信、自尊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
增強自信心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獨生子女學生比例高達50%以上。多數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從小沒有養成獨立的習慣,甚至上高職院校后也沒有形成個人的觀念和看法,不會進行合理的邏輯分析,面對問題只會一味地抱怨,缺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家長把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盡其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經濟條件,希望其受到最好的教育,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家長賦予了孩子過高的期望,而孩子的現狀自覺讓家長失望,所以學生自感迷茫,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為了幫助學生們解決,心理困惑,樹立自信心,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健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我除了采取靈活多樣的教法外,還經常課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探索是哪些過去的經驗在幫助我們獲得現在的成功和幸福,或者在妨礙我們現在的成功
和幸福;探討大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及怎樣改善人際關系和提高交往的質量;探討個人有著怎樣的自我以及怎樣接納自我等這些人生的真諦。比如,在如何看待伴隨我們、影響我們一身的外表和家庭出身這個無法改變的、“天賜”的問題時,我常引用畢淑敏的一句話:“千萬不要小看了接納自己外表不完美這件事,它是接納
萬物的門票。”我也常給學生講一個故事: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個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因此,無論一個人有著怎樣的自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貌若天仙還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悅納自己,接受自己,充滿自信,你就會變得可愛——人人都喜歡的那種可愛。在《慧眼禪心》中,一位禪師說:“若你認定自己如此這般,你就是如此這般,當你的想法改變,你也就改變了。”
在日常教學中,我還會根據學生自身的優勢鼓勵他們積極參
加班級和學院組織的各項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以此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時,還結合身邊平凡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來鼓勵和熏陶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讓他們相信,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將來不管從事何種職業都會有所作為,成為國家之棟梁,從而激發起學生進取的信心和決心,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這是自信心賴以產生的基礎。因此,教師語重心長的話語、評價,甚至一個眼神、一種表情都潛藏著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契機,而自信心是一個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總之,成功的學習體驗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信心和渴求在學習上有新的突破的愿望。作為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優勢和有待努力的方向及奮斗的目標,學生就會有的放矢
地開始朝自己預定的目標去努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自卑感、興趣低落、喪失信心等心理,讓他們增加戰勝困難、勇于挑戰自我的勇氣,以此來樹立自信心。通過不懈的努力,學生不僅專業課成績好,文化科成績也有明顯的提高,同時在各項活動中學生也表現出自信、自尊的良好心理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王海燕.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作者單位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人文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