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以隱性的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論述了物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組成及其特性,以方便教師在教學中識別并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指導物理教學。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物理教學;群寓合性;潛意識性;突變性;持續性
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著整個智力和認知活動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物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情感活動為轉移的,但是非智力因素和物理學習具有高度相關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必然會產生與研究者相類似的主觀心理活動。
一、非智力因素的組成
在物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組成主要有以下四個:
1.興趣因素
興趣是指個體對事物或活動的偏好。當這種偏好滲透進具體的思維或行動中時,就稱為愛好。中學階段的認知還處于發展當
中,缺乏明確的世界觀,因此在中學階段興趣與學習動機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特別是高二、高三的學生由于受教師影響對于物理學習態度發生轉變的例子是很常見的。
2.意志因素
意志就是個體在信念的支持下克服困難實現預期的過程。意志和個體的認知、體質等具有正相關性。中學生的認知和體質具有不穩定性,并且認知和體質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物理知識具有理論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因此導致了物理學習方法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增加了物理學習的難度。但正是由于困難的存在,才為培養學生的意志提供了充分的機會。
3.情感因素
情感是指個體在一定價值觀支配下,對特定事件與活動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我們知道,物理知識來源于自然界,因此物理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從具體的理論、實驗中回歸到自然界,使學生在自然界中欣賞物理理論和實驗的奧秘。
4.美感因素
美育是指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感受美、創作美的能力。在物理教學中美育培養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感受物理學之美的能力。
需要指出,在物理教學中,上述四個非智力因素是以整體的形式出現的。如興趣因素包含了其他三個因素,同樣意志因素也和其他三個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里出于分析的目的將四個因素分開。
二、物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特性
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幾個:
1.群寓合性
寓合是指既要寓于其內,又要合為一體。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的寓合性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時機中。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的群寓合特征:物理教學內容中存在非智力因素;物理教學方式制約著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教學時機對于非智力因
素起關鍵作用。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內容、方式和時機是非智力因素寓合于物理教學的三個基礎。教學中脫離了內容、方式和時機,不僅不能達到追求非智力因素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削弱非智力因素的效果。
在將學生情感和邏輯集于一體的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及其對物理學習所起的積極作用,并不是寓合在單一的方面中。非智力因素表現出的寓合特征是由于兩個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非
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學中通常是以隱性的學習形式獲得的,并受教學時機的制約;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不像物理知識那樣,通過讓學生記憶、理解然后進行測試強化就能掌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需要情感基礎,需要長時間地與物理接觸,需要將學生自身的情感和物理學習相結合才能夠產生。
2.潛意識性
潛意識指個體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決定個體思考和行為的認知因素。在物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通常在學生自身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發揮其影響。在物理教學中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喜歡學習物理但是突然不明原因地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了。當他們意識到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后,才發現以前對于物理學習是如何充滿熱情和興趣的。這說明影響物理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有其潛意識性。
3.突變性
突變現象是指由突然變化的原因引起的突然變化的行為。某些情感事件能夠以突變的形式喚起非智力因素,這種突變性同樣體現在物理教學中,這種現象稱為非智力因素對物理教學的突變性。
突變性一般發生在程度較強的情感事件之后。情感事情的產生可能與物理學習有關,也可能與物理學習無關。而且情感事件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潛意識狀態轉換為意識狀態,從而誘發突變,即非智力因素和物理學習的雙重突變。
4.持續性
物理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持續性指非智力因素能夠長期地對物理學習產生影響。非智力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但是由于突變性,非智力因素通常會再次得到強化。這種強化,既可以是正性強化,也可以是負性強化。非智力因素的持續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認知發展不成熟或缺乏世界觀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持續性較弱。
教師在具體的物理教學中可有效地利用這四個特性來指導教學。(1)注重教學方法,“由傳統的重知識轉變為重方法”,利用群寓合性,通過多種手段包括從聽覺、觸覺和視覺來增強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2)注重讓學生意識到潛意識層面的物理學習態度。(3)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突變性。(4)不定期地對非智力因素加以強
化,提高其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周琳,劉忠民.論物理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J].中國集體經濟,2009(18):193-194.
[2]邵桂華.漸變與突變的整合:突變論的體育教學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02):104-108.
[3]孟現柱.新教材新教法[J].物理教學討論,2001(9):15-17.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