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交叉不僅推動新興學科發展,而且也是獲得原創科學成果的重要途徑。就人類性學研究學習中與動物學學科的知識、內容的交叉滲透進行淺要的歸納和分析,并給出學習和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人類性學;動物學;學科交叉
當前科學研究中不同學科的交叉已逐漸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并可能帶來科學發展的新突破。學科交叉不僅推動了新興學科的產生,而且也是獲得原創性科學成果的重要途徑。動物學(Zoology)是一門古老而又內容十分廣博的基礎學科。它研究動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及發生發展的規律。人類性學(Human Sexology)是跨學科的,蘊含了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以及人類科學幾個學科的范疇,是以性生物學、性醫學、性心理學和性社會學學科為四大支柱所構建起來的一個復雜的、全面的和綜合的體系。雖然現在對人類性學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學科仍有爭議,但這并不妨礙本文探討動物學與人類性學的交叉。人類性學作為華中師范大學動物學碩士點的一個研究方向,與動物學學科在知識和內容上有很強的交叉滲透。
一、與動物生理學(Animal Physiology)的交叉滲透
人類性學與動物生理學的聯系非常緊密。人類生殖系統功能,性器官系統與性反應都建立在動物生理學基礎之上。從20世紀初直到20世紀80年代,黑西菲爾德(Hirschfeld)、弗洛伊德(Freud)及其追隨者、靄理士(Ellis)、桑格(Sanger)、金西(Kinsey)、萊赫(Reich)以及馬斯特斯和約翰遜(Masters Johnson)等一大批學者,在傾向于“性”的自然學科屬性的基礎上,陸續繁榮了一個“性科學時代”。其中,巔峰之作的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的人類性反應研究在人類生理學基礎上于實驗室里完成。同時,人類性學與神經生物學也有很深的淵源,現代性學發軔于19世紀末,1886年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司法精神病鑒定專家克拉夫特·埃賓出版了《性病態》一書,標志著現代性學的奠基。同時,現在的人類性反應研究也借助了神經生物學的研究方法。(陶林等,2010)用先進的腦電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代替了主觀自述報告,為闡明性沖動的激活機制提供神經心理學依據。(朱洵等,2010)通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PET)的方法,得出了人類的群落結合方式不是典型的對偶結合的結論。作為與動物生理學相關的學科,內分泌學也推動了人類性學的發展。控制性行為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性成熟,性周期等激素調節方面是人類性學的性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二、與發育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的交叉滲透
人的生殖是人類發育的起始和目的之一。發育生物學主要研究生物個體發育中生命過程發展的機制。人類性學內容中的受孕、妊娠、分娩包含在發育生物學中。(李文京等,2010)綜述的《性早熟發病相關因素的機制研究》歸納了性早熟遺傳機制受Kisspeptin基因、LH受體、ER(雌激素受體)等調控。同時,發育生物學中的性腺分化和性別決定內容,將對于研究人類性別問題以及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可能提供很好的參考。
三、與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的交叉滲透
人類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社會文化環境對人類的性有很大的影響。動物也是一樣,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當然動物主要是受到生態環境的影響。性生態學對于人類性學的學習研究以及解釋人類性現象有很大借鑒作用。常常在大學校園里聽到有人議論理工科學校的男女生比例,談到理工科學校的女生有多幸福,有多少人追。人類的這點把戲在動物中早就有了。當然,費舍爾性比理論(Fisher’s Sex Ratio Theory)的出現并非用于解釋人類戀愛的,它主要是用來解釋雌雄兩性對后代的投入的。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很多動物生態學的理論機制中看到人類社會行為的影子。再比如,動物的性選擇和人類的擇偶問題的關聯。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性選擇理論用來解釋雄性交配優勢和受精優勢的進化、遺傳和延續,同時也解釋了第二性征的進化。雖然之后的研究表明,人類擇偶受到文化、社會、心理、經濟政治的影響很多,但在人類的擇偶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動物性選擇中的交換機制、求偶夸耀等現象。動物的性選擇,為人類擇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四、與動物形態學(Animal Morphology)的交叉滲透
動物形態學是研究動物內外結構以及他們在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的科學。人類性學與動物形態學關系密切,研究動物器官構造以及其相互關系的解剖學是了解人類生殖系統結構的基礎。同時,通過比較解剖學,可以比較動物與人類生殖器官系統的異同,從進化的角度認識人類的進化。
五、建議
學科交叉確實是一種歷史現象,并非一蹴而就,值得深入探討。筆者就學者的發展、科研角度以及外部支持等問題對學科交叉提出一些建議。
1.培養學者的跨學科背景,在學習與研究中放寬視野
在科學研究中,往往是那些復合型人才或者勤于不斷擴大自身的知識領域的研究者,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進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努力學習鉆研本專業,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更要抱著一顆不斷求知的心,努力涉及鄰近的領域,成為一名復合型交叉人才。同時,應該不斷完善自己,多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參加相關領域學術會議和講座,最好是能組成一個相關多學科的學習小組,讓不同背景和專業的研究生能進行討論交流,碰撞出學科交叉的火花。
2.開展跨學科研究,推動學科交叉發展
學科交叉不僅推動了新興學科的產生,而且也是獲得原創性科學成果的重要途徑。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就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滲透和協調發展,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研究生在研究中,應該就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學科的分析歸納總結,在研究選題時,同樣的不應該局限在本專業領域中,應該善于交叉學習,交流意見。
3.高校重視學科交叉研究,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
通過組織跨學科研究來推進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與滲透,使得學科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不斷產生新的生長點。因此,從管理者的層面來看,關鍵是為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提供工作平臺,為推動學科交叉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機制。現代化的教育要把培養復合型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設法營造有利于復合型人才成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朱大保,孫悅.生命科學中的學科交叉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1997.
[2]薛瀾.關于學科交叉問題的一些理論探討[J].中國科學基金,1997.
[3]劉凌云,鄭光妹.普通動物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彭曉輝.性科學概論[M].科學出版社,2002.
[5]王玢,左明雪.人體及動物生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鄭州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