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教已有三十余年,回顧這段路程,體驗到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失敗和成功。正是這失敗和成功,使我逐步堅定了我的執教理念:即我們的教育教學要想成功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讓孩子們愉快地幸福地去學習,讓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個理念的產生是基于“健康”這個概念的。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大功能組成的,人只有在生理與心理得到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才能被稱之為健康的人;只有在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可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一、正確認識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
要想對中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素質教育,我們必須對學生當前心理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通過我對學生的接觸和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學生口頭禪都以描述自己的心情為主,并且負面情緒大大超過了正面情緒。“煩、悶、累”是口頭禪的主調。學習的負擔和壓力在口頭禪中得以表現,口頭禪也成為宣泄壓力的一個窗口。“加把勁、累死了、寫作業、好好學習、我好忙、真困”是很多學生掛在嘴邊的話。歸結起來,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1)孤僻和抑郁心理狀態;(2)對抗和逃避心理狀態;(3)焦慮、恐懼心理狀態;(4)嫉妒心理狀態。由此,我們可見學生的心理一斑,其心理的陰暗面還是令人擔憂的。生活現實告訴我們,由于對自身的成長和環境的變化有諸多的不適應,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情緒波動較大,容易沖動而不能自制,因此不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初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從眾心理較重,容易出現盲目從眾現象;好奇心較強,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學習、善模仿,而獨立思考、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自我控制力不強。這些特點往往帶來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至出現道德失范乃至違法犯罪。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針對性,在實踐中有很好的實際意義。
二、轉變觀念,對學生一視同仁
公平、公正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基本權利和心理價值取向。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過“有教無類”的主張。教師的公平與公正,要求教師在育人的態度和行為上主持正義,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論所教學生在性別、相貌、能力、天賦、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等差別,都要毫不例外地讓所有學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其表現在教師是否關心每個學生受到合適的教育,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是否得到尊重,學生的學業以及其他行為是否得到公正的評價。
三、課堂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陣地
在課堂上要貫徹“激勵性”評價,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對教育內容的學習、理解、分析中,要幫助學生接近心育目標,揭示心育內容,感受心育滋潤,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如,我在課堂上就經常特別地鼓勵那些“差生”回答問題,并及時給予表揚,即使答錯了,我也從不簡單地說一個“錯”字,而是很委婉地說,“你回答的不太全面”或“看看還有沒有別的答法或做法”,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另外,我有時在課堂上還適當露拙,以鼓勵學生的自信心。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育者個人不直接作用受教育者,就不可能真正滲入性格的教育。只有個性,才能作用個性的發展和形成。只有個性才能養成個性。”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性格形成產生作用,這種作用是在或自覺或不自覺的過程中進行的。這就叫潛移默化。
四、因材施教,對問題學生要加倍關愛和教育
面對“半大人”,初中教師所面對的問題可能更大于小學甚至高中。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成年人面對來自工作、家庭等的壓力。其實,孩子們同樣面對著壓力,他們以未成年人的目光看待繽紛世界,會有更大于成年人的疑慮和恐惑,需要我們給予解答,因而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教師要因材施教,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要加倍關愛和教育。
總而言之,對中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因為學生面對的不是孤立的學校、教師、家庭,而是整個花花世界。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而對這些信息的甄別、篩選與取舍是需要知識和閱歷的,而這正是他們的軟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學生心靈的凈化師和守護神,為他們的茁壯成長創造出綠色環保的精神世界。
(作者單位 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張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