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在今天這個“星光閃爍”的信息化、全球化時代,青少年因其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的偶像崇拜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單一性。
在一次關于中小學生偶像崇拜的調查中,被問及“你所崇拜的五個偶像”時,答案幾乎是清一色的“演藝體育界明星”,這幾乎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首位。以致出現某港臺歌星與楊振寧先生同機到達某市時,有“追星族”問:“楊振寧是唱什么歌的?”這樣的笑話。其實“追星”本無所謂好壞,但怎樣“追星”、追什么樣的“星”,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對學生的偶像崇拜應該起到引領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植入”歷史名人,豐富學生的“偶像”
可以成為偶像的人有很多,但由于青少年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于不穩定、不成熟的狀態,他們對偶像的崇拜僅停留于表層性欣賞,而缺乏實質性欣賞的能力,因而只能得到感官的享受,不能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成長。
其實除了歌星、影星、球星,還有著名藝術家、科學家,感動中國的英雄人物,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偶像,都有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中學歷史教材中也不乏優秀的歷史名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造紙祖師蔡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帝國的成吉思汗,結束帝制創立民國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戲劇之王莎士比亞,扼住命運咽喉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發明大王愛迪生,美國國父華盛頓,輪椅上的天才霍金,IT巨擎比爾·蓋茨等等。這些歷史名人中,有詩人、學者、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對歷史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中國乃至于世界人民的驕傲,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偶像。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對其作充分的介紹、講解,以增進學生對歷史名人的了解、認識,進而讓學生產生一種崇敬的感情,并將他們的精神和成就作為自己成長的動力,以期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通過向學生“植入”這些歷史名人,讓學生認識到,不能一味迷戀“歌星、影星、球星”,而應拓寬視野,以著名藝術家、科學家,以感動中國的英雄人物為偶像,從他們的人生履歷中汲取生命的養分,從而弱化偶像“明星化”,增強“多元化”,實現“營養均衡化”。
二、利用歷史名人,引導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偶像崇拜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升學壓力加大,競爭意識增強,再加上教育的單一性,使他們需要一種回避和釋壓的方式,于是他們開始把明星當做仿效和崇拜的對象,以此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需引導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認識到好的偶像能夠引導一個人積極向上,成就一個人的志向和理想。劉邦以秦始皇為偶像,最終實現了“威加海內”的理想;克林頓以肯尼迪為偶像,最終實現了“入住白宮”的理想;拿破侖以亞歷山大大帝為偶像,最終實現了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的理想……而不好的偶像會將人引入歧途,貽誤終身。教師還應告誡學生,即便把歌星、影星、球星作為崇拜的偶像,也不應該只看其成功的結果,不看過程;只看到成功的輝煌,不看奮斗的艱辛;只看成功者表面的光環,不看他們內在的品質。
三、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感染學生,激發其崇拜欲
歷史名人之所以處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邊緣地帶,是因為人們總是把他們當做過去時,使他們成了一個個神話人物,遠離了現實生活,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再加上媒體對他們的報道也非常有限,漸漸地,他們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被今天的青少年們完全遺忘了。于是那些以正面或負面形象常常活躍在媒體的明星們就逐漸地取代了他們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而恰恰是這些歷史名人身上蘊含了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教學時教師可利用課堂、課本,結合人物的活動,創設歷史情境,使名人形象立體地、活生生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頭腦里形成鮮明的印象。激起學生強烈的愛憎感情,觸動其心靈,使其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對名人、對英雄的崇拜,進而以歷史名人的人格魅力感染之。如,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人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執著探索的求知態度;介紹詹天佑、鄧稼先等人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鄧小平、周恩來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讓歷史名人真正走進學生心里
要讓歷史名人成為學生真心崇拜的對象,僅僅依靠歷史課堂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針對學生身心特點,有序地設計和開展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歷史名人知識,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與歷史名人之間有一種親密接觸的感覺,讓名人從書本上走下來,走進學生心里。
如,組織學生搜集自己喜歡的歷史名人圖片,并在圖片上編寫好名人事跡的文字說明,然后在班上相互交流自己喜歡的原因,這樣不但密切地聯系了課堂教學,加深了學生對課內所學人物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并且滿足和發展了學生在歷史人物學習中的興趣。也可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歷史名人,撰寫名人小傳或者開展歷史名人的主題班會活動,拓展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活動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活化人物性格,強化名人印象,讓學生對自己的偶像進行“再選擇”,使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真正呈現“多元化”的特點。
(作者單位 四川省綿竹市富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