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歷史見證了這一天中國四川地震災區人民的不幸!
2009年5月12日,在這一天中,每個中國人都懷著沉重的心情,以各種方式來緬懷逝者,寄托哀思!
下午第一節的上課鈴聲把我從那遙遠的思緒中拉回到現實,我拿著書和教案走出辦公室,邁著沉重的步子爬上了教學樓的三樓,來到了八年級二班的教室外,教室的門關著,為什么沒有唱歌的聲音呢?這一反常態的情形讓我感到非常意外,我咕嘟著:“這些淘氣的孩子們,不會都還在睡午覺吧!看我怎么收拾你們……”帶著一絲怒氣推開關著的門,剛要跨進教室,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所有的學生都站在自己的座位旁,低著頭,沒有一個學生東張西望,沒有一個學生在做小動作,就連平時最調皮的幾個學生也都靜靜的,教室里靜得差點只能聽見我們的心跳聲。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紀念日,14:28……一連串的數字浮現在我的眼前,我忽然意識到學生在做什么,我的那一絲絲怒氣剎那間飛得無影無蹤,我沒有打斷他們,只是輕輕地走到教室的后面,陪著學生靜靜地站著,以悼念在地震中死去的同胞們,祝愿逝者在天堂無所牽掛、快樂生活,以祈禱生者平安健康、吉祥如意。突然,學生中間冒出了一句話:“逝者已去,生者還存!愛惜生命,快樂生活,珍惜每天平淡卻樸實的生活,是對不幸遇難者的最大慰藉!同學們,珍惜我們目前的一切吧。為5·12汶川地震中死去的同胞們默哀1分鐘結束,請全體同學坐下。”學生在組織者的指揮下坐回自己的座位,并拿出政治課本準備上課。
作為一名從事思想政治教學的教師,是不是按部就班地按課前準備的內容上課,有沒有必要利用剛才學生的表現來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呢?蘇霍姆林斯基說:你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的老師。由此,我想到了教育,自己正從事著的事業,一項需要一顆熾熱的心去感悟的事業,生命的延續與升華。我一邊走向講臺一邊想著,這樣好的時機,學生此時這么好的情感,我為什么不好好利用一下呢?而教育的責任不正是喚醒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引領向善的靈魂嗎?我猛然想起,上周末不是恰好買了一張關于汶川地震的VCD碟片嗎?我為什么不能利用呢?我馬上叫兩個學生去搬來電視和VCD,自己拿來碟片,把事先準備的內容放一放,讓學生先觀看15分鐘的碟片,我再講解地震發生后一周年間的一些事例,最后讓學生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這短短的40分鐘里,學生們從聚精會神地觀看碟片、聽事例,到出自內心地談感受,一切都那么的自然而沒有一點做作。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我的學生是那么的懂事,那么的有思想和情感。放棄安排好的教學內容,既教育了學生更加熱愛生命,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偉大的民族精神,何樂而不為?巨大的災難砥礪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塑造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也熔鑄了新的精神!
多難興邦,一個簡單的詞匯里面所包含的是中國人民經歷痛苦的涅槃之后的重生!5·12,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在天災——在這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巨大破壞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令我們欣慰的是,歷史給了我們補償。大震摧毀了物質,奪走了幾萬個鮮活的生命。但是我們的民族更加成熟,更加鎮靜,更加堅韌!汶川地震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了,經過汶川地震,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偉大。盡管有“人定勝天”這一說,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的人類卻顯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弱不禁風。因此,我們要善待生命,善待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更要善待自己,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汶川地震,我更看到了生命的偉大,那么多人,埋在廢墟里那么久,他們靠高尚的意志挺了過來;那么多人,他們失去了那么多親人,他們靠堅強的品德活著并通過自己的雙手去重建自己的家園;那么多人,和汶川人無牽無掛,他們靠一顆善良的心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人說,傷痛需要時間來忘記;我卻說,記憶傷痛吧,因為這樣才會更好地走下去。我們的哀傷與夢想就像流水一樣。哀傷會沉積下來,終生不會忘記,但是生活依然需要繼續向前,去追逐幸福與夢想吧。在哀傷中高昂頭顱,在廢墟上挺直脊梁,這就是中國人。用北川人的話來說:“我們從廢墟里爬出來,就再也沒有倒下過!”是的,我們從國之殤中站起來,就再也不會倒下!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鐵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