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應堅持以適用為主,避免花哨,避免隨意增加知識容量,并追求材料的典型性等原則,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歷史課堂;教學
在計算機技術日漸成熟的今天,多媒體教學模式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正在促進教育教學技術的信息化,并逐漸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的傳統教法,構建起新型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通過短暫的影視片、簡單的動畫展示,調動學生應用各種感官來直觀地感受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效地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理解,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就是說,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為歷史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知識傳授效果的增強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手段。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若多媒體應用不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為了避免這種非預期后果的出現,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驗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當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應以適用為主,避免花哨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曾一度要求使用多媒體教學,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但效果并不理想。經過反思,我重新審讀自己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發現從背景到例子到圖片到小圖標及文字,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花哨,有追求表面新穎、動感效果之嫌,因為其中的某些東西和知識的傳授似乎沒有多大的關系,但卻因花哨而喧賓奪主,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例如,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播放了一首《國歌》,這本來是和課堂內容比較吻合的,可以調動學生的興奮感和學習興趣,但在后來介紹“鞏固政權的措施”時,我又用到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和“鎮壓反革命”等視頻。并且,我在視頻中加入不少的圖片,幾乎每個“措施”都有一幅漫畫或圖片,讓學生有一種看電影短片的感覺。加上有一些鏈接的小圖標色彩鮮艷,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了他們的對內容的注意。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就不知是看電影還是上課了。所以,我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內容由于表現形式過于花哨,讓學生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從而導致教學預期目標的難以實現。
經過與同事探討并通過自己的課后反思,我終于認識到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因為這樣將會導致教學重點及難點的散化,讓學生一頭霧水,無法把握在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當然,并不是全盤否認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事實上,使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是為了讓課堂變得生動,實現教學直觀,讓知識以一種更易理解的編碼形態潛入學生的大腦中;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增強學生聽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授課內容的“深入淺出”,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課件制作好后,可以“一勞永逸”地減輕備課的勞動強度,使教師對之產生某種依賴感。正因為有了某種程度的依賴,多媒體教學成了一種形式,一種技術的表演。換而言之,多媒體教學若使用不當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成為教學干擾因素,分散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因此,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熱鬧與形式的美觀,忽視課堂本身的任務和重點及目標,而應有計劃、恰到好處地應用它。
二、多媒體運用不宜隨意增加知識或信息容量
一節課45分鐘,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容量往往有限,通常不會超越學生所能承載的理解能力。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融入,可以把教師在課堂上口述的東西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播放,縮短了教師的口述時間,有效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有限的傳統難題。但也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因為多媒體課件能承載的信息量大,就一味地對某些知識點加深或拓展,使45分鐘的知識總量超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理解水平,因為這會無形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違反愉快學習的教學規律,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例如,從教材內容上講,《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措施》一節中的知識點還是比較多的。這些知識點包括“新中國的誕生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及“三反”、“五反”運動。對于這一節內容,傳統上要求用兩個課時來完成,可我卻只用一個課時以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形式飛快地完成,基于授課時間的限制,我只能提高單位時間內知識信息的傳輸速度,結果知識所蘊涵的信息量過大使學生頭昏眼花,根本無法完成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只能囫圇吞棗。顯然,這樣對學生沒有任何好處。因為許多知識點一閃而過,似懂非懂,結果只是浪費了時間,煩躁了心思,一無所獲。因此,應用多媒體切記要把握好時間,精心設計,防止信息過量。
三、多媒體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
筆者在備課過程中曾找了不少與消費者權益有關的正面與反面例子。但在具體介紹“鞏固政權措施”時,卻忽略這些材料的連貫性與典型性。假如我事先就注意材料的連貫性與典型性,那么這節課的效果就會更好。或者,我也可以從其中一個措施展開,把鞏固政權的時代背景、過程、影響一直深入下去,這樣,既解決了課堂知識點,也培養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不僅是多媒體課堂教學要備用背景材料,在平時的課堂也是如此。凡是要進行例子說明問題的,所舉之例子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能圍繞一個典型的例子展開深入解釋與分析,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一個問題或多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形成一個較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能力。
四、多媒體不能完全替代板書
在現實中,不少教師因利用多媒體教學而完全脫離了粉筆和黑板,一節課下來,黑板干干凈凈,一塵不染。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即既有優點,也必然有缺點。作為傳統課堂教學標志的黑板,它仍有一些優勢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所無法完全替代的。首先,黑板的即時重現能力強,可隨寫隨看,內容還可適時刷新或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常會有些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但往往無法及時加到多媒體中而產生遺憾。另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可對本節內容一目了然,而多媒體播放停留時間短暫,學生來不及筆記或記憶。
總之,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但運用多媒體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唯一路徑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而要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包括傳統媒體),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簡介:吳朝兵,男,凱里學院附屬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 貴州省凱里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