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并且隨著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推出,農村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學方式及學習方法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在職業教育中,如何培養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及行為,這是我們應該研究的新課題。為全面了解農村小學數學課程的實施情況,客觀分析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師教育觀念的變化與小學生學習方式變化情況及實施數學課程資源的完善情況,不斷推進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本人對本地區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質量狀況的調研。對現階段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現狀、學生數學課學習狀況進行了實際調查,現就在職業教育中對培養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觀念及行為做如下分析。
一、教師教育觀念及行為的改變
1.學生觀
隨著教育功能的擴展,數學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民主師生關系的建立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終身學習的奠基人。學生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課堂上只有47.83%的教師能關注個體學生,關注差等生的僅占2.11%,19.57%的教師關注優等生,30.43%的教師關注中等生。從中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個體,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通過培訓可以學到最新的教育觀念,但對這些教育觀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
2.教師的教學方式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行,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使學生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本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與人協作的精神,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育模式。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41.30%的教師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可見實踐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抑制其順利推行。
二、建議與對策
1.增強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終身教育意識和培訓意識
我國職前專業教育起點比較低,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的文化業務素質受到嚴重影響,需要接受再教育。新課程的實施,帶來了教育心理學知識的驚人發展以及思想觀念的不斷進步,這就需要教師接受終身教育,不斷進行教育觀念的更新及行為的改變。
2.培養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課程資源的利用能力
課程資源不僅包括大家經常提到的現代教學媒體,還包括很多實在的、經常能看到的、摸到的一些常用的教學手段。例如,掛圖、彩棒、手工制作幾何圖形等。各農村小學領導及相關教學部門,應從實際出發,盡最大可能培養在職教師的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能力,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讓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通過現代媒體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
3.把農村中小學建成職業教育的實習基地
職業教育及其他舉辦教師教育的高校在農村小學建立實習基地、實習教學點,選派優秀教師帶隊組織實習指導,一方面可以引導鼓勵師范類高年級數學班的學生到農村小學實習支教,緩解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不足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從而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
4.加強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是優質課展示,也不僅僅是教學研討,對于農村小學學校管理者來說,應當在數學教師集體中形成一種研究的氛圍,幫助每一位數學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計劃,使課程改革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中發現問題,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認識。這種“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培養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觀念及行為最為有效的辦法。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