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場所,應該將有效提升職校學生人文素養作為培養重點。作為教育者如何才能真正引導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不僅僅要重視技術知識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優秀人文素養的熏陶。高等職業教育的語文學習能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并利用這些優勢與語文課本內容及教學過程的多樣性及深邃性特點相結合,使相對枯燥的學習內容和簡單刻板的教學方法更能以生動多樣的形式體現出來,使職校學生人文整體素養水準得到較大提升,因而其作用不可小覷。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教育
語文學科的教育問題在我國的教育學科體系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雖然它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階段所起到的作用側重點不同,但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直伴隨一個和諧發展的現代學生的成長而成長的。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深知責任重大,筆者認為,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必須將語文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全方位地為學生各個方面素質的提高做好準備,其中提高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是學生工作、品德、學習等各個方面能力提高的先導。
一、提高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意義
人文素養是對社會人知識文化水準及品格道德所達到的層次進行評價與判斷后得到的綜合結果。任何人只要在社會環境中生活,都能夠通過逐步積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完善自身的修養來提高這一結果,進而形成高尚的品德修養與獨特的人格特質。
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文化素質層次較高、技術專業能力較強的人的場所。良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形成需要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因素同時作用于學生,如果僅僅將學生作為專業技能的培訓對象,忽視人文力量的潛移默化,將會嚴重地制約學生綜合能力的最終形成。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不是技術不精,而是道德、意志等非智力條件和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問題。高職院校做好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設置工作,可以使學生在技術與素養兩條軌道上并行不悖,共同前進,更加有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人文素養是當代職校生各方面發展的基礎
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向,而所謂的高素質是一個綜合的含義,是專業能力與技能水平,但筆者在這里認為更為重要的應該是人文素質。這種素質高低的明顯表現是一個人人文知識與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人文知識來源于社會科學領域多樣學科的知識總匯,思想道德認知水平是通過蘊含在這些豐富的文化知識中熏陶滋養而逐漸成形的,這就是人文知識積累的長久性的根源所在。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思想逐步成熟,人生的各種體驗,直接面對社會的內容將愈加豐富,及時補充精神營養必須通過全方位知識的浸潤,以豐富深刻的人文知識充實自身,對情操進行陶冶,對意志進行錘煉,對心靈展開凈化,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內化為自身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鞭策自己以高素質的人才標準為目標努力發展。
2.全方位發展是現階段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要求
重視知識領域覆蓋廣泛的人文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未來工作的主要指向性是社會中的基礎工作,對于一些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承受學校社會及家庭各方面壓力,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些未來一定會面對的問題要提前積極地應對。而處理得好壞的最直接決定因素就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素養高的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及時排解壓力,及時調整生活,及時適應社會,相反那些素養低的人往往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并漸行漸遠。
二、怎樣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高職語文教學
1.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養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語文教師千萬不可抱有語文教學只要通過一兩次課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僥幸心理,因為人文素養這種摸不到的東西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出現的,需要大量的時間、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不斷學習,才能體現在學生思想的收獲和情感的升華中。高職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認知及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高職院校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消除理解的難點,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興趣,這樣一旦學生有了思考過程,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如果此時教師再加以巧妙地點撥自然會讓學生領悟其中玄妙,這就是語文教師的成功,也是學生的收獲。
2.掌握好高職語文教育的兩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了解與深入真實的學生。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語文不僅僅只是一門打基礎的教學課程,更是一門具有特別作用的教學課程。他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點:(1)這種作用體現在地位的不可取代性,他是任何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提供學生最基本的理解認知能力;(2)這種作用體現在承擔任務的舉足輕重性,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文學的傳播推廣,更是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3)這種作用還體現在其形象的多元化,語文學科的形象既可以是溫文爾雅,平易近人,也可以是枯燥無味,使人生厭。這些特殊性充分說明,如何開展實施優秀的語文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偉大工程,而作為高職語文課的教師就應該了解真實的學生,深入真實的學生,以情動人,以理服人。通過熟悉與學生相關的一切現象來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與學習,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與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向自己的教學任務與目標過渡,以達到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
第二把鑰匙:生動化與趣味化枯燥的教學過程。
高職學生的年齡個性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傳統語文教師那些落于俗套的教學手法有太多的興趣,很容易使他們對目前的語文教學失去耐心,從一開始的不想聽,聽不進去到后來的對語文課程的整體反叛。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現代的語文教師應該將語文教學逐漸演變為具有相當表現力的活動展示,這不僅需要語文教師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還要將語文教學藝術展示得淋漓盡致,充滿感染力與吸引力。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演說表達是現代語文教師必備的一項職業技能,也是未來語文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素質,同時還要深入研究如何將傳統的死板刻薄、了無生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為幽默詼諧、異趣橫生的內容,因為有趣才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才能拉近教學內容與他們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陳培器.中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J].教學與管理,1999(6).
[2]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朱海平.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的必修課[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11).
[4]譚云華,付紅英.論《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7).
(作者單位 儀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