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用技術能力落后的現象已見端倪。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我國技工教育面臨的新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工教育起步較晚,相對落后。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技工教育教學改革已全面展開。本文從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技工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加強文化基礎理論課程,增加實踐性課程
當今是科技迅猛發展、勞動崗位變化加快的時代,學生要在短短的就學期間掌握全部現代科學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才能提高適應能力。技工學校的文化基礎教育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適應專業教學的需要,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需要,技工學校要注意克服忽視文化基礎教育的傾向。同時也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礎課程的比重,忽視技能訓練。
在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保證必要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環節。技工教育與生產勞動是最直接的關系,技工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技工教育課程體系中實踐課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技工學校要在今后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一體化”教學模式,增加實踐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二、增設選修課程
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變化,從業者一生要變換數次工作。因此,個性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培養已成為技工教育課程設置的目標。廣泛增設選修課,選修課的設置會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靈活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選修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今后我國技工學校的課程設置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漸加大選修課的比重,允許學生在選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根據本地區的企業特色,增設一些有利于本地區企業發展的課程,作為選修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加強基礎理論課程、增加實踐性課程、增設選修課程的同時,還要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適當比例,處理好三者的關系。
三、完善產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
我國技工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很少。(九十年代前,技工學校大都有實習工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校辦工廠很多已萎縮)。學校培養的學生常常不太適應企業的要求。在辦學模式方面,必須充分調動企業與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技工教育的發展。使技工學校的專業課程在學校和企業兩個地方進行,學生可以以合同制形式在企業實習。學生能夠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及時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并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檢驗。這不但能夠使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專門的職業技能,而且也有利于緩解企業勞動力緊張的局面。
另外,在課程開發方面,技工學校課程開發要邀請企業界人士參與,開發的課程緊隨企業的生產實際,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課程開發應由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課程專家共同完成,這樣課程才能符合企業和社會的要求,能夠充分展現技工教育的特色。
四、推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關系到技工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程度。技工教育師資要通過開展科技知識培訓,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和鍛煉等措施,使文化課教師了解專業科技知識,使專業課教師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能,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教師的培訓是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教師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進修,要重視教師綜合素質的培訓,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育方法。同時要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技工學校任教,比如,招聘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或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作為兼職教師,即實習指導教師。
總之,技工教育要加強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校企結合,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技術革新、教學方式方法的能力,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歷史轉變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 河南省許昌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