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分層測試 搭建平臺推動教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46-02
2010年8月,“基礎教育教師素質提升綜合改革實驗”項目如新種子一樣,播種在了魚峰區這片土地上。“小學數學能力提升項目”以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以關注學生差異、分層評價為切入點,旨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與以往的研究不同,這個項目給教師提供了可操作的載體——《數學分層測試卡》。《數學分層測試卡》將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課上學生只要完成相應層次的練習,就能獲得“100分”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課題實施以來,我城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深化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改革為中心,強化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導、管理、服務”意識,更新教研理念,實現由“輸血”向“造血”機制過渡,改進教研方式,轉變教研作風,為學校發展注入了活力,為教師發展搭建了平臺。
一、搭建校級領導參研平臺。促進課程領導力的提升
城區教育局和教研室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校級領導到一線課堂、一線教研活動進行指導,真正發揮學校領導在課程與教學上的領導力。許多校長,親自下到課堂,參與了團隊的研課、聽課等過程,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一些學校還以校級領導分組蹲點等方式,參與到每個團隊的研究中。研討會上、課堂上校級領導的親臨指導,實現教學專業上的領導,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更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給教師們樹立了研究的榜樣。從亮點行動(2010年10-11月)到課堂調研(2010年11-12月),校級領導充分發揮在項目研究與教學方面的領導作用,成為推動項目發展的中堅力量。
駕鶴路小學校長和巖村路小學校長,從動員老師參研,到團結老師研究,帶領團隊實踐,都起了領導作用,有效地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為團隊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校級層面的有力保障。東環路小學季宏校長親自組織研究團隊,把握團隊研究的方向,進行宏觀管理與指導,并參與數學團隊的研究,在管理意識、監督指導工作上做得相當到位。水南路小學蔣雪蓉校長,在繁忙的校長事務工作中,抽出時間,從備課、研課,到展示交流,全程參與,既是專業的引領者,又是具體工作的管理者,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二、搭建城區級團隊研修平臺,促進校際交流學習
項目組成立以來,我城區積極行動,召開了課題負責人會議、骨干教師培訓會、課題研討交流會。通過研討,各校課題負責人一起領會了項目精神,明確了具體要求。各學校的校長、主任和骨干老師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各學校骨干教師組成的城區學科教研團隊。通過“亮點行動”、備課組比賽、學科文化交流展示、教研文化評比等活動,發揮團隊教研的優勢,開展團隊集中研討,搭建校際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帶著賞識的眼光走進課堂觀課、聽課和記錄,圍繞亮點展開深入的討論。從亮點的行動現象談到亮點的思想、策略和本質,發現與挖掘各校學生與老師、教學與教研的亮點,開闊了教師的工作思路,有效促進了實驗項目的推進,有效地分享了各校團隊的成功經驗,促進了教師團隊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搭建基地校發展平臺,以點帶面。促進均衡發展
為推動項目的深入實施,我城區部分實驗校積極開展了‘‘校際互動,聯片教研”活動。教研室在活動中提出了“三先三后”的基本要求,即校內“先”問題式小專題備課,校際“后”聯片交流;教研員“先”對骨干教師進行活動意義與目標、方向性與操作性指導,骨干教師“后”組織、參與校際聯片交流;教師“先”修改充實提高,城區“后”擇優成果匯編。“三先三后”使智慧共享更加有效,幫助學校和教師解決實驗中的困惑,實現教學研究對教學實踐的反哺作用,培植和推出一批教壇新秀,使一批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教師走向名師行列。校際差距在逐漸縮小,一些研究薄弱校的學科領頭人也逐步成長,走向成熟。他們帶領的學校的研究團隊,在青年教師培養上、在學科課程研究上、在教材解讀和教學設計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四、搭建示范校發展平臺,發揮學校引領作用
一是在啟動中發揮引領作用。南寧培訓后,我城區在駕鶴路小學開展了課題研究啟動展示活動,以引領解決項目開始前的問題。展示活動中,晏曉梅老師以《數學分層測試卡》為載體執教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將“分層教學、分層發展、分層評價”的理念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中,起到了項目研究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在研究過程發揮引領作用。2010年12月赴京觀摩培訓后,東環路小學發揮“一人培訓,全員受益”的原則,讓參與培訓的韋萍老師移植北京指導專家孔曉興執教的《扇形認識》研究課,進行了匯報展示活動,使全體實驗教師進一步加深了理念認識。三是在經驗提升中發揮引領作用。2011年6月開展“用好載體,體驗成功,內涵發展”的經驗交流會。以“小專題講座前引領一學情與內容分析奠基礎課—例展示與課堂觀察研過程一課后專項分析匯報重提升”為教研模式,骨干教師執教展示,研究總結教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發揮最大教研效能。
五、搭建研究平臺。讓教研活動成為教師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行動研究
常態調研不僅是觀察與分析的研究,更是一種教學管理的引導。為了引導開展行動研究,我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三課”上,即課題、課堂、課例。其一,從課題上抓源頭。關注課題,深入研究,重點突破,以小問題形成小專題,以小專題促進課題,在“小而精”上下功夫,突出問題診斷與策略研究,注重解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如白云小學以五年級《三角形的面積》為載體,讓老師們討論:什么是基本練習?什么是綜合練習?什么是拓展練習?經過激烈地討論,最后形成了“如何有效理解《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研究主題。其二,從課堂上抓落實。關注“家常課”,關注課堂過程,關注平時的努力,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在常規中創特色,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其三,從課例上抓典型,從行動上抓方法。關注典型課例,關注典型課例的內涵與基本模式的構建。對日常課例研究,我們明確提出發展三要內涵,教學四個分層,研究四個同步的原則。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與課堂觀測、課后評課交流等,皆以此為準則,引導大家扎實開展有深度的教學研究。內涵發展做到“實話厚”三要,即把握學科本質,學科內涵要實;把握人本內涵,學生發展要活;把握教育本質,素質發展要厚。現階段主要進行四個分層的教學,知識教學一能力訓練一習慣養成是課堂目標的分層;問題情境—數形結合一抽象本質—解釋應用是教學過程的分層;基礎練習一綜合練習一拓展練習是練習過程的分層。每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求一樣發展,這是評價過程的分層,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一把尺子,校園就多一批成功的學生。換一把尺度,人生就多一份成功的自信。在項目研究中,我們還對《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研究列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了四個同步。一是分層測試卡和教材同步解讀,讀懂學習內容;二是分層測試卡的使用和課堂教學活動同步,讀懂學生情況;三是分層測試卡的使用和育人活動同步,讀懂素質教育;四是分層測試卡的使用和教研活動同步,追求個人與團隊的雙贏發展,讀懂教師成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課題實驗,效果明顯。經過一年的實踐,小學數學能力提升項目已深深扎根在魚峰區小學課堂上。該項目以育人為本、提高質量為目的,轉變發展方式,讓優質成為品牌,載體與目標協調發展。《數學分層測試卡》讓學生收獲成功;“課”與“人”協調發展:《數學分層測試卡》讓后進生重拾學習自信心;能力與習慣協同發展:《數學分層測試卡》讓中等生向更高目標邁進;個體與團隊雙贏發展:《數學分層測試卡》讓學優生學習更有成就感。比如,《比例的意義》一課中使用分層測試卡的基礎題做為學生課前預習和前測。項目組專家對溫海澍老師的大膽嘗試,注重學情分析。利用卡讀懂學生的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韋莉老師在《圓柱的認識》關注學生的差異,班上的學困生都能通過基本練習獲得一顆小星星,贏得與別人一樣的成功,中等生和學優生也有了在能力和思維上拓展的空間。水南路小學的課,學困生在完成卡中的基本練習時,便得到一百分;敢于挑戰綜合練習的,可以獲得一個笑臉圖,這樣大大提高了學困生的積極性;完成基本練習又完成綜合練習,就獲得2個100分,如果還能挑戰拓展練習的,便可以獲得大拇指圖崮。這些做法專家給予了充分肯定。教學方法常用常變,但用好卡,體驗成功的理念不變,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不變。
如今,不少年輕教師初出茅廬就已嶄露頭角,他們熱情洋溢、激情飽滿、富有活力,盡管還透露出絲絲稚嫩。但與以往項目實驗相比,在課堂上表現得自信從容的教師更多了;對青年教師來說,既是一次蛹變彩蝶的礪練,更是彩蝶飛舞的展現;倍受學生熱愛,讓學生樂于親近的老師更多了;充滿樂趣和自信的課堂多了,積極主動、善學、會學的孩子多了,體驗成功、幸福學習的孩子更多了。《數學分層測試卡》也真正成為了促進學生體驗成功的載體。我們將不斷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以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