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能力提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60-01
一直以來,我校教師都想參與課題研究,但是總擔心做不好。2010年8月,我校有幸成為北京師范大學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共建“基礎教育教師素質提升綜合改革實驗區之小學數學能力提升項目”實驗校。一學年以來,我們對《數學分層測試卡》從不識到初識,從了解到熟知,從實施到總結,在與它共同走過的日子里,我們也逐步摸索出一些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
“導”。這里的導是自上而下的。從北師大項目組到自治區教育廳,從縣教育局到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數學項目的落實與開展,為課題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課題初期,北師大項目組組織實驗校校長、教師到南寧、北京參加培訓,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明確項目實施理念。課題實施過程中,縣教育局領導、教研員曾多次蒞臨學校聽課,親自實地指導,開展縣級培訓等。更可貴的是北師大項目組專家能親自到課堂聽課,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座談,指導我們的課題開展。正因為有了領導的支持與重視,有了專家的引領與近距離的指導,我們對它的認識才從模糊到明朗,從迷茫到定位方向,知道了如何去抓、如何去管、如何去不斷地提升與改進。
“勤”。這里說的是“三勤”:一勤,體現在聯系多。在實施過程中,北京項目組專家老師經常與我們聯系。我們碰到不懂的、拿不定主意的,專家們總是給予我們耐心細致的解答。不僅如此,為了及時領會上級領導的工作部署,能夠按預定計劃完成實驗任務,我們時刻抱著鍥而不舍的態度,爭取第一時間與縣教研室的教研員陳彩玲老師聯系,確保實驗工作能夠沿著正確的路子,順利開展實施。二勤,體現在多看優秀課例。我們通過觀摩課例,學習如何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進行激勵性評價,包括自評、集體評、教師評和小組評。打分形式也是靈活多樣:100分、小星星、小笑臉、優秀、加油、努力等等。這些都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三勤,體現在每周堅持召開一次課題例會。例會內容與形式的確定較為靈活,先由各實驗教師找一兩個自己認為最迫切、最值得由全體課題組成員討論解決的問題,然后把它確定為例會主題。這樣做不僅能使全員參與,信息收集廣,而且通過討論,教師的疑惑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并從中獲得不同程度的靈感與啟發。
“學”。我們始終堅信學無止境的道理。我們有目的地培養積極上進的教師,多給予教師“走出去”觀摩學習的機會。例如,參加項目組組織開展的觀摩活動和縣里舉行的聯片教研等。教師參加觀摩后要寫一篇觀后感,針對《數學分層測試卡》的使用談談自己的收獲,談談自己的設想,談談如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等等。同時要上一節匯報課,以推動引領全體實驗教師不斷前進。除此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學”,就是自學。自學的途徑有很多,如拜師學藝、不恥下問、閱讀與課題相關的書籍與資料、利用課余或者備課時間上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與提升綜合平臺觀看視頻、聽專家講座、參與平臺討論交流等。根據自己的所學,寫學習心得,從而不斷地充實自己,為創設自己未來的獨特課堂而汲取新鮮的營養。目前此項工作我們狠抓不放,我校實驗教師在平臺上出現頻率較高,積分排行百名以內的人數與同級實驗學校相比占有一定的優勢。
“實”。對于課題的實施,我們重在實驗的過程,為此專門制定了檢查方案。無論是推門課、研究課、匯報課,還是預約課,都要求教師注重用“卡”的靈與巧,不能隨意把它當作一般練習來用,要有目的地進行分層練習、分層使用,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快樂情感體驗,并且要讓課堂中的學生“活”起來。通過廣泛的聽課,我們及時發現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研討、總結和創新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積”。課題實施過程要重視資料的積累。開展課題研究是一個過程,過程中的每一次嘗試都是我們的寶貴經驗。因此,在課題研究中一定要重視資料的整理,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例會資料、學生日記都要搜集起來,為經驗的提煉提供原料。
回想我們走過的實驗歷程,收獲與幸福同在。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研究,我們盼望著明天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