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分層測試卡 使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61-02
由于有些實驗教師對“小學數學能力提升項目”的實驗目的和任務理解不透,在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的過程中便出現了這樣的情形:一是很多實驗教師都是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再單純地讓學生完成《數學分層測試卡》里的相關練習;有的干脆把幾課時的練習集中到一節課來完成;個別教師還找出各種借口不用。這說明老師們只是把《數學分層測試卡》當作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普通練習了。二是作業批改方式單一,大部分教師使用“全批全改”的方式,評價也只是一些簡單的等次,諸如“A”、“B”、“c”及分數之類,偶爾有幾位老師在某幾頁寫了評語,但評語沒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學生對這樣的評價司空見慣,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這樣一來,根本就無法體現《數學分層測試卡》的應有價值了。其實,《數學分層測試卡》僅是一個載體,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利用這個載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樂學、善學,最終獲得成長與發展。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數學分層測試卡》呢?我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教學過程靈活滲透激勵理念。抓住用卡時機。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一)靈活滲透激勵理念。現以本人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為例。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先用充滿激情的導語觸動學生的聽覺神經:“同學們,童年是多姿多彩、充滿幻想的,童年是天真無瑕、充滿歡樂的!眼前的這幅畫面,勾起了我對童年的無限回憶。往事歷歷在目,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數青蛙。好嗎?”同時,用課件出示《數青蛙》童謠,讓靜態的數學鮮活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充滿了生命力。然后請學生一起大聲地數,讓學生的眼、耳、口、思同時運作,此時教師再趁機利用《數學分層測試卡》基本練習第2題進行前饋性測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有的學生能填出:m只青蛙(m)張嘴,(mx2)只眼睛,(mx4)條腿,但不知道其中的規律。此時我便激勵學生:“沒關系,這個確實挺難。你的表現已經很出色了,老師特別欣賞你!”在例1和例2的教學中,我同樣使用了具有有針對性的激勵語言。如,在學生回答出Xx3表示擺x個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數的時候,我立刻表揚:“這么好的想法,為什么不大聲地、自信地表達出來呢?”當我小結完例1時,我說:“我們班的孩子很聰明,有一個成語叫‘以一當十’,我們班的孩子卻能‘以一當百、以一當千、以一當萬……’真是了不起。相信下面的表現會更加精彩!”當學生弄清用axb這個式子不能代表上面所有的算式時,我說:“你真會思考,真像一個小小數學家。”經過這種激勵,原來一上數學課就會緊鎖眉頭、滿臉的不高興或者磨磨蹭蹭,東張西望等著吃“現成飯”的那些學生表現得特別活躍。他們喜愛上了數學!
(二)選擇不同時機,隨學隨測。在完成了例1和例2的教學后,我利用《數學分層測試卡》綜合練習第l題進行了檢測。
在括號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五年級有x人,六年級比五年級多15人,六年級有( )人?
(2)大貨車每次運貨n噸,6次共運貨( )噸?
(3)圖書館有45本新書,借出m本,又買回來你n本,現在有新書( )本。
教學完例3,學生學會了簡寫的規則后,我又利用《數學分層測試卡》基本練習第1題進行了檢測。
請你省略乘號,改寫下面的句子
18xm= tx3= 1xa=
xxy= exc= (a+b)x4=
這節課依據教學環節的不同和進程分3次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體現了在不同的階段出示不同的內容對知識進行鞏固。學生也很喜歡這種做題方式,他們覺得像玩游戲一樣,每次練習只用1-2分鐘的時間,一點都不因練習太多花時太長而產生困倦感,也沒有做題壓力。由于注意力能集中,做題正確率也提高了。
(三)課后檢測。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拓展練習”需要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和充足的思考時間慢慢分析、理解,甚至用作圖、舉例等不同策略才能解決。而這節課我把綜合練習的第2題和第3題及拓展練習題當課后作業,是因為題量太多,課堂上沒有時間完成了。
二、巧批作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改變作業批改的方式。教師當堂巡回批改。學生在課上做作業時。教師要巡視了解作業大體情況,早做完的早批改,對前5-10名的學生,老師親自批改,然后由他們當小老師代改其他同學的。(實踐證明,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親自批改,所以都爭取早完成。)這種批改形式不僅可以減輕課后批改的負擔,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作業的真實情況,而H,T確率的提高可以培養學生作業的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當堂互相批改。以往的作業的“全批全改”不僅讓教師很辛苦,而且使學生天天忙于按時完成作業,根本無暇顧及對錯。時間長了,枯燥乏味,甚至影響師生間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當堂互批則可使全體學生都介入到作業批改過程中。通過互批,學生既可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問題,又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學習到新穎的思路和方法,鍛煉提高其改錯和辨析能力。教師可把答案公布出來,讓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學生組成批改學習小組,交換作業互相批改。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群體效應。
(二)改進評價作業的方式。多數教師習慣于對全對的作業,用“100”或“☆”、“笑臉”等予以鼓勵。這對優生來說,固然高興,但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就未必了。本人認為批改時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類型的作業有目的地寫批語:有贊揚型的,如“你的作業和你的長相一樣令人羨慕!”有警示型的,如“寶貝,這是你嗎?”有鼓勵型的,如“你今日賽過昨天!”有指令型的,如“請你更正。”使用這種簡潔的評價方式,就是想讓這種無聲的交流,發揮有聲的效應,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習數學的優勢得到順利的遷移。
(三)改革批改作業的符號。教師批改作業一般來說,錯的打“×”,對的打“√”。我覺得那個紅色的“×”是學生永遠都無法訂正的“錯”。學生每天做作業,面對以前那個“錯”,會挫傷其積極性。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做錯的題,我采取的是“——”這個符號或干脆不批改,用口頭提示不打“√”的地方肯定有錯,請及時找出錯的原因并改正。訂正時,學生可以擦除錯處,不留痕跡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再讓我批改一個“√”,并給他打上一百分。這樣可以極大地保護潛能生的自尊心,同時,也可以幫助他樹立信心: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生活每天都是新的!這樣,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總之,我們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數學分層測試卡》的作用!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