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分層測試卡 使用體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67-02
我是不經意間成了實驗教師的。因為2010年秋季學期我任的是四年級數學課,而實驗正好就在四年級中開展。從此,一本看似簡單的《數學分層測試卡》走進了我和孩子們的課堂。我們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漸漸地,這本小小的冊子,成了我們數學學習的好幫手,與課堂相隨相伴。我與孩子們,體驗著這個過程的成功與快樂!
一、找準結合點,把實驗做細做深
當第一次拿到《數學分層測試卡》,我覺得它似乎與其他練習冊沒多大區別,心中不免質疑:這普通的小冊子,為何能得到如此廣泛的認可和推介?它有著怎樣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呢?作為實驗教師,我迫切地想了解這一切。
學習和實踐是我們認識新事物的重要途徑,所以我開始潛心研究《測試卡》的編排特點,靜心閱讀項目組發來的《工作快訊》、《百問解答》,用心觀看教學示范課光盤……慢慢地,對它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特別是前不久北京項目組專家不遠千里來實地指導,著實給我和我的同事們帶來了一次真真切切的思想洗禮!
北京項目組專家的指導讓我明白了這本小小的練習冊,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差異、分層教學、分層評價,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功與自信!有了這樣的認識,我開始思索,怎樣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在課堂上?
正巧,在我校自治區“十一五”A類課題《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下,創建特色學校的教育行動研究》中,我們倡導的就是“多元一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差異,用多元評價理念評價不同的孩子。在“我相信,我能飛”的學校精神中,我們宣揚的就是用愛心培育自信,用自信啟迪智慧,讓每個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所有這些,恰恰與《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理念不謀而合。思考中,這些相關聯的信息慢慢匯集成了一個“點”,這個“點”,便是把原有的研究基礎與《測試卡》的理念相結合。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結合點做細做深,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走進課堂做研究。教師在研究中成長
理念的落實,是依托《測試卡》這一載體的,要真正地實現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必須走進課堂做研究。我校實驗教師堅持每周一次集體備課,一起深入學習《測試卡》理念,交流心得體會。通過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積極探討《測試卡》的有效使用方法,共同解決困惑與問題。并經常登錄項目網站學習,了解項目動態,借鑒各實驗地區的優秀經驗。研究中,我們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鼎力支持:北師大專家組張永等老師的實地指導,對我們的課堂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項目組張麗娜、王海軍等老師每月都會通過短信、郵件及電話等方式了解實驗情況,解答我們實驗中的困惑;我們也加強與廣西項目組指導專家湯建芬老師、梁宇老師的聯系,除了電話、郵件往來,還主動面訪,零距離聆聽專家指點;而南寧市教育局和青秀區教育局,從主管項目的局領導,到分管數學子項目的教研員陳樹宇老師,都多次親臨我們的課堂,認真細致地指導課堂研究;學校校長率先垂范,帶著實驗教師解讀理念、更新理念。
我還參加了錄像課的拍攝,內容是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在深入研究和反復“磨課”中,我對《分層測試卡》的理念及使用策略有了更深的感受。
1.隨講隨練,促進《數學分層測試卡》與教學內容有效整合。這節課的教材是按這樣的順序編排的,先學習三角形定義、認識各部分名稱,再學習高和底,最后學習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測試卡》的基本練習與綜合練習,也是按這樣的順序編排題目。因此,課堂上,我注重隨講隨練,學完三角形定義及各部分名稱后就進行相應練習,即基本練習的第1、2題。學畫高后隨即完成基本練習第3題。體會三角形穩定性后就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練習。這樣,可以較好的搭建起《測試卡》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梁,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2.充分挖掘《數學分層測試卡》的潛在資源,創造性地用《卡》。《測試卡》中的練習,結合教學實際,不少是可以再次開發利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實效性和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練習的第3題:在指定底邊上畫高。教學中,我不僅讓孩子們按題目要求完成了練習,而且抓住了有同學不小心在另外的邊上畫高了這一資源生成了這樣的問題:這個三角形除了指定底邊上的高,還有沒有其他的高?在哪里?孩子們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發現了三角形有三條高并能畫出或指出來。這樣的處理,較好地挖掘了《測試卡》的潛在資源,創造性地使用《卡》,促進了《卡》和實際教學的有效結合。
3.充分發揮分層評價功能,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課堂上,我注意激勵性評價語言。根據孩子的不同回答、不同表現適時評價,激發孩子之間互相評價。我注重書面評價,通過給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老師(小組長)評價等多種方式,讓孩子邊學邊挑戰,不斷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另外,我設計了“挑戰《測試卡》我最棒”這樣的單元評價匯總表。孩子們可以把每個內容的學習成績進行記錄和小結,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對孩子進行長效激勵。
走進課堂做研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思考,做中學,研中學,點點滴滴,都記錄了我們實驗教師成長的足跡。
三、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里有這樣一段話:“把促進學生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互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此,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關注的。課堂上,我倡導學生自學互學,小組討論探究問題,師生互動交流體驗。小組討論既整合不同層次間學生的學習資源,又發展了人際交往;小組競賽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難度稍大的拓展題讓學習好的孩子回答,以點帶面,起到示范的作用;難度稍小的問題則留給一些學困生和課堂表現不夠活躍的孩子。同時,讓孩子當小老師來組織講評練習,讓孩子給自己、給同伴評星、當小組長來總結學習情況等等,讓不同的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我們也學會了理解、寬容、等待,用肯定、贊美、鼓勵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的成長。這一切,都讓孩子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自己和自己比,他們都在進步著,相信他們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果說,一年前成為項目的實驗教師是一種偶然,那么,一年后的今天,我能有這么多深刻的感受與大家分享,那是一種必然。因為,在“行政+大學+小學”這樣的聯動項目中,確確實實給我們教師和學生帶來了進步與發展。
用《卡》中,我和孩子們找到了快樂,我們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在教學中,我不斷學習、實踐與反思,出現問題,及時調整,在成長著!孩子們在學習中找到了自信的源泉,自己和自己比,每個孩子都有進步,他們在成長著!我相信,我和我的孩子們,在這快樂和諧的時空里,一定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