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分層測試卡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72-02
2010年10月,我校參加了北師大“小學數學能力提升項目”實驗。《數學分層測試卡》作為實驗的載體,在本次實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有效使用至今還讓許多的實驗教師困惑不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分層測試卡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本次實驗的成敗。
實驗之初,我和其他實驗教師一樣,對“以《數學分層測試卡》為載體”這句話產生過疑惑,對于如何有效使用分層測試卡感到一頭霧水。經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及實踐,我們逐漸從疑惑、苦惱走向了明朗和清晰,進而喜悅。我認為,要提高分層測試卡的使用效率,就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下面,我結合實驗的具體工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人盡其才
這個觀點乍一看覺得很大,離具體的工作十分遙遠,對于如何操作也十分模糊。但這個觀點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跟具體的工作結合起來,就會變得具有針對性,且容易把握。
(一)樹立“分層”的教學理念
有一位哲人說得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彼此之間又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有效性等各個方面。”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從事焉”等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思想。人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即使自身,在不同階段也存在著不同的發展。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兩種發展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要從這兩種水平的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就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人的先天遺傳因素不同,而且體現在人后天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上,因而決定每一個人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乃至最終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都是不同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世上任何一個人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也能學會——只要為他們提供了適當的前期和當時的學習條件。”所以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尖子生。
因此,教師應樹立“分層”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貫徹“分層教學、分層測試、分層評價”的理念。這一理念來自《數學分層測試卡》,它符合“新課標”理念和兒童生理、發展的要求。有了“分層”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教師在工作中就能自覺做到因材施教,自覺地以“分層測試卡”為依托,實施分層教學、測試和評價。
(二)發揮教師自身特長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教師。每位教師的個性、特長都不一樣,他們都應該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用個性化的方式去鼓勵學生。有的教師善于用體態語傳情達意,有的教師習慣用口頭語表揚學生,有的老師善于用書畫類評語激勵學生,有的老師則善于以生動的音樂畫面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要教師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在《數學分層測試卡》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師生就一定可以做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二、物盡其用
《數學分層測試卡》僅僅只是一本普通的練習冊嗎?這是我們開展實驗工作以來反思最頻繁的一句話,但每一次反思過后,我們對實驗理念的理解就更深入一層。
(一)課堂前測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進入課堂時頭腦并不是一片空白,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生活、知識基礎。如何檢測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呢?分層測試卡為我們提供了幫助。只要我們認真研讀測試的內容就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內容非常適合作為教授新課前的前測題目。只要我們備課時考慮周全、引導得當、使用合理,測試卡的功效一定能夠充分發揮。
(二)隨堂檢測
過去,我們在授課結束之后,只是根據學生課本上的幾道習題來判定學生的掌握情況。細心的教師不難發現,那些習題區分度不大,靈活性較差。自從使用分層測試卡后,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習題,老師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地去評判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查缺補漏。
(三)課后作業
過去不管是課本上的還是其他教輔材料上的課后作業,內容統一,難度都大致相當。不管是優等生、中等生還是學困生,都必須完成同樣的內容。這樣就容易造成“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局面。
分層測試卡根據難度不同,把習題分成了“基本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三個層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Y-4~第72頁)內容,避免了“一刀切”的現象。不管是優等生、中等生還是學困生,都有機會看到老師殷紅的100分和鼓舞人心的評語,都有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
(四)單元測試
過去的單元測試,一張卷子評定終身。優等生完成得好,得了100分,固然可以體驗到成功。中等生每次都只能拿到幾十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們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麻木的情緒體驗。對學困生而言,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測驗了,每次都看到自己不及格的分數,心里很痛苦。
在使用測試卡的過程中,我們把里面的內容作為單元測試。學生完成得好,我就打個大大的勾;學生完成得不好,我并不急于打叉,而是給他標上波浪線、畫小圓圈等提醒他注意。到講評的時候,他認真聽講了,改正過來了,我照樣把分數給他加上,讓他們體會到遲到的滿足感。
《數學分層測試卡》只是一個載體,對“載體”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它是落實分層教學、分層測試、分層評價理念的一個物體。我不敢斷言我的理解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測試卡對我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影響。《數學分層測試卡》指導著我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貫徹“因材施教”的思想。通過實驗,學生進步了,我也進步了。相信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會在項目所提倡的師生共同進步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