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分層測試卡轉變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75-01
他,數學成績“慘不忍睹”,我班名副
其實的數學“老末”。其學習行為如下:
上數學課時,他會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
不聽講,不開動腦筋,發呆如一根木頭。
上課時當我習慣性地走到他身邊,輕輕
敲敲他的桌面或是摸摸他的頭,提醒他
上課要認真聽講,多和同學探討交流時,
他每次都會朝我笑笑。但當我再次巡視
到他的身邊時,他又是一副目瞪口呆的
樣兒。“老末”讓我很傷心。
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兩個多月后,我發現他有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每當他周邊的同學一個個舉著自己的本子互相炫耀著good! 100分,或是互相讀著評價語,或是攀比著看誰的本子上的激勵符號數量多、有創意時,“老末”由原來的麻木不仁到開始側身傾聽再到慢慢靠近圍觀,眼神也由無所謂漸漸變成羨慕了。
一次在《數學分層測試卡》的評閱活動中,我找了個借口不讓小組長批改“老末”的卡了,我當著他的面親自來改,雖然表面改得很寬松,但他還是一個100分也未得到。我看著他的可憐樣兒,有些不忍心,于是在他完成得最好的基本測試題那兒給他打了個100分,他用很異的表情看著我。我輕輕地對他說:“這個100分,是老師借給你的。老師想鼓勵你,希望下一次你能靠自己的實力拿到100分。加油哦!”“老師,我也可以拿100分嗎?”他滿臉通紅地看著我。我說:“當然可以。只要你認真學習就可以拿到100分了。”他聽了,沒說什么,只是低下了頭看著那100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說實在的,當時我說那些話,純粹是因情境而起的激勵,沒太多往心里去,壓根兒就沒想過那些話能對“老末”起什么作用。大約三天后,我開始發現“老末”有變化了:上課時,雖然他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但在齊答時好像他開始張開嘴巴跟著同學們回答問題了;小組內交流時,他不再像以往那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開始側身面向發言的同學聽同學表達的意見了;作業開始能交就交,不能交的就向我解釋不能交的原因,也開始問我作業做什么了……嗯,他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我開始安排成績好的小組長幫他檢查作業,并在課上巡堂時多到他身邊給他講解。面對這一切,他并不像以往那樣冷漠地不和你配合,而是開始學會聽別人的見解了。難道是開始意識到小學快畢業了得抓緊時間學習了?
2011年4月14日上午的第一節,“老末”給了我一個驚喜,也給了我一個答案。那天的課是《確定位置》,在完成課例的教學后,我讓學生完成《數學分層測試卡》基本測試題的綜合練習題。在小組評議的過程中,我突然聽到“老末”興奮、大聲地叫起來:“哈哈,我得了兩個100分!我也得了兩個100分!”我轉過頭看他時,他還在興奮地向我歡笑著眨眼,連小組長制止他別大聲嚷他也不管。我走到他身邊,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頭,邊示意他安靜下來邊對他說:“你得了100分,老師真高興。”他興高彩烈地說:“那當然。老師,有一個100分還給你,剩下的一個是我自己的。”我聽了一愣,哦,原來“老末”是因為這個而改變的啊。
我真的沒想到我隨意的一個舉動會給他那么深刻的印象,更想不到分層測試卡對一個學生能有這么強的激勵作用。
從“老末”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了一個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及獲取成功時的喜悅。在別人眼里的一次不值一提的小小成功,對于“老末”這一類學生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強調面向全體:備課面向全體,教學面向全體,評價面向全體,什么都以這個“全體”為中心。可是我們真的面向全體了嗎?在教學中我們為這個全體搭起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了嗎?課標提倡的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真的在我們的課堂上呈現了嗎?我們的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了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數學分層測試卡》能分層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可能稍稍踮起腳尖就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勵他們去學、樂學、好學。教學工作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好《數學分層測試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以不同的準則來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關注全體的學生,使我們的評價盡量多元化,盡可能地創造出他們夠得著的果實讓他們去摘取,以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