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攀登英語學習實驗 教育理念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A-0082-01
剛開始接觸攀登英語學習實驗的時候,筆者覺得它的教學模式簡單而又輕松,但真正逐步深入之后,我才發覺之前的想法欠妥。其實,攀登英語課堂設置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有深意。通過教學實踐,在不斷地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攀登英語學習實驗的魅力所在。雖然,它的課堂模式簡單明了,教師上課貌似輕松,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學習和表演,但這實則是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基本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在“輕松”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演能力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用分數作為考核手段所占的比重較大,英語的考核方式也不例外。小學三年級之后,英語考核主要以筆試為主,學生的聽、說、讀、演能力往往得不到全面的發展。教師為了抓成績,在課堂上多是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教學為主,讓學生學習和理解,即便有聽、說、讀、演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無法顧全所有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得不到體現,那么,真正的教育目標就不能落到實處。而在攀登英語課堂中,每個環節都有一定量的聽、說、讀、演,在保證學習具有基礎性和針對性的同時,各環節都有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和教師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充實內容,在“面面俱到”的同時,又有自主的空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色彩。靜靜地聽,認真地跟讀,確實非常輕松,但是要能夠真正做到,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也要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學會聽、學會讀、學會用”。
二、在“輕松”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常規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習慣于每節課都分小組競賽,利用口頭表揚激勵學生學習,這樣能較好地約束學生的行為,促使其遵守課堂紀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但是,這樣做也只能照顧到一部分學生。而在攀登英語課堂中,設置的評價機制具有長期性、可行性,教師既能夠顧全全體學生,又能夠突出個別、樹立典范。評價包括了聽、說、讀、演、合作等項目,規范學生的每一個學習環節,讓學生時刻呈現出良好的課堂行為規范,也就是說,攀登英語課堂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三、在“輕松”中促進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英語學科要求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掌握的知識較多,當前,很多學生在理解語言的意義之余,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拓展運用語言的能力;只限于課堂的情境,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運用語言;側重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對語言運用則輕描淡寫。而在攀登英語的學習中,學生學得主動和快樂,并且能夠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邊學邊用,在簡單而輕松的學習內容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寬自己的視野,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攀登英語學習內容的“輕松”,其實也就是在運用英語能力方面的“加強”。在表演環節加上自己親手做的道具,在演唱環節加上自己編排的舞蹈動作,能解放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及展示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并享受智力創造獲得成功的樂趣。
四、在“輕松”中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筆者原來以為攀登英語的教材齊全,不需要教師過多去準備,但實踐之后,我發現其實攀登英語對教師的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比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陪著學生一起靜靜地聽,陪著學生大聲地跟讀英語。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禮貌、有素養,做有禮貌的觀眾、有禮貌的演員。教師要以組織者的角色出現,組織學生學習。教師得是觀眾,給學生以最熱烈的掌聲,教師還得是評委,對學生的表演做出客觀的評價,給學生建議,幫助學生在每一次的實踐中提高。在學生唱歌謠的時候,教師要學會編歌曲童謠,從而引導學生自己編歌謠,解放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平臺。教師在每次的歌曲演唱中,要為學生編排舞蹈動作,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己編排舞蹈動作,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合作、分享學習成果、分享學習的快樂。教師還得是學生的朋友,一起分享英語的樂趣,用平等的地位共同學習英語,共同分享快樂。也就是要求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可見,攀登英語學習實驗所主張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對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語言,讓師生都能夠在學習中享受用智力和行動取得成功的樂趣。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