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08-01
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學生不但掌握老師教給的知識,而且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絕大多數的農村小學生依賴性地、被動式地學習,不敢自主創新學習,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或從眾心理。筆者認為,對農村小學生,必須做到“耐心引導,鼓勵求異;培養膽量,增強信心;開拓創新,不斷攀越”,讓他們自主創新地學習。
一、影響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
(一)傳統觀念影響
農村的小學生思想比較樸實,他們認為只要是老師說的就是對的,只要牢牢記住老師講授的知識,考試時能用上就可以了。可以說,傳統的思想觀念束縛了他們創新的意識。
(二)環境因素影響
農村小學的基礎設施簡陋,未有兒童樂園、寬帶網絡、多媒件教室,學生課余時間的活動也很有限。生活范圍的局限性,接觸面的狹隘性,直接影響了農村小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年齡特征影響
相比城鎮小學生,農村小孩的心智發展一般來說比較緩慢。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往往不習慣于深入思考問題,缺乏自己的獨立見解。
(四)心理因素影響
在農村,由于家庭等原因所致,有部分學生不自信。他們害怕別人恥笑、譏諷,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敢探索,不敢創造,只好人云亦云,嚴重地影響著聰明才智的發揮。
二、引導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對策
(一)耐心引導,鼓勵求異
許多關心教育的有識之士早已呼吁:解放孩子們的大腦,讓他們做一個善聽敢說、善讀樂寫、善思愛創的人。在教學中,老師要努力使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拋開從眾心理,引導他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探索,鼓勵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提倡一問多解、一題多議。
例如,筆者在教《稱象》這一課時,問學生:“還有沒有更好的稱象辦法呢?”學生們馬上不假思索地說:“沒有。”這時,及時啟發學生進行多向思維,想象當時的情景,尋求不同的辦法。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一個學生說,稱石頭太麻煩了,可以讓圍觀的人們一個個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畫線的地方,然后稱稱每個人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此想法與眾不同又切實可行,體現求異思維。不是學生不能創新,關鍵是教師如何啟發引導。
(二)培養膽量,增強信心
創新,要有膽量和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不能“眾口一詞”。學生所答非所問,教師應引導他再“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更恰當的想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索繼續舉手發言。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到“個個有準備”,而且“有言必發”。筆者的做法是:在上課的前一天,要求學生借助字典、詞典預習,然后設計不少于5個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為第二天上課“有言可發”作充分的準備。這樣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們就有足夠的信心舉手發言了。如此,學生逐漸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三)開拓創新 ,不斷攀越
日常生活中的平臺,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關教學資源,讓學生結合生活,聯系實際,自主學習,開拓創新,不斷攀越。
如在教學《愛吃的水果》一課,課前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種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或蔬菜等食物;上課時從實物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全方位感受各種水果(食物)的特點,然后請學生們介紹自己愛吃的水果(食物),可以從樣子、顏色和味道等方面,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通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班級交流等方式,讓全班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這樣不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而且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