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 體育活動 民間游戲 課例解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93-01
當前,園本教研被稱作是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然而園本教研究竟怎么研,研什么,為什么研,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帶著這個困惑,我們以“一課多研”的形式開展了園本教研活動。首先由教師選擇教材、設計教法,第一次試教后進行反思、集體討論、調整教學策略,然后再進行第二次試教。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實踐與反思相結合、觀念更新與行為跟進相結合”的行為教育模式,是比較適合一線教師的園本教研形式。
下面,筆者以大班體育活動“快樂的民間游戲”為例進行分析和解讀。
一、突出民間特色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擁有電動玩具成了孩子們不懈的追求,而民間游戲正隨著不可抗拒的現代化悄然離去。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設計了大班體育活動“快樂的民間游戲”,目的是提高幼兒對民間游戲的認識,感受民間游戲的特點,在活動中體驗民間游戲的快樂。
第一次試教,我們準備的游戲材料為:塑料毽子、自動陀螺、高蹺、普通松緊等。進場時老師帶領幼兒自由進入場地,放松運動則由教師組織,學生有序進行。
第一次試教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取材方面不妥。一般的,民間游戲的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廢物利用,它們有的來自于現實生活,有的來自于大自然中。這些材料價廉物美,堅固結實,質樸原生態,充滿鄉土氣息。而第一次試教時因為老師圖簡單,怕麻煩,給小朋友們提供的游戲材料不是塑料的就是自動的,全是經過機械加工并且在市場上很常見的玩具,別說孩子們司空見慣,玩耍的興趣不大,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沒能喚起童年時那種久違的親切回憶。為此,我們后來設計了一張“你玩過哪些民間游戲”的調查表,上面列舉了民間游戲的名稱、游戲材料、玩法等,讓孩子帶回家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填寫。第二次試教的時候,我們綜合調查表的內容,請工人師傅用生活中最常見的木頭、竹子、雞毛、草繩等制作成原汁原味的高蹺、毽子等,雖然這些玩具的做工不是那么精致、造型略顯粗拙,但是在孩子們的眼里卻大放異彩。
進場部分,教師改變了第一次試教時單調的列隊訓練和操節準備活動,而是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地改編了瑯瑯上口、輕松有趣、伴有節奏的民間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看大戲……”幼兒兩人一組,邊玩邊唱,邊做邊念,情趣盎然,始終沉浸在歡樂之中。放松運動時幼兒隨意組合,幾人一組,邊念童謠邊做頭部、腿部的放松運動:“王婆婆,抱妹妹,去看樹上鳥兒飛,飛,飛,飛……”
這種寓教于自然狀態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流暢、生動、稚趣,既“接受挑戰”,又“體驗樂趣”,同時讓幼兒感受揚州方言幽默、詼諧、質樸的語言風格。
二、科學安排幼兒的運動量
遵循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和年齡特征,科學化地安排運動量非常重要。體育活動中,幼兒各種動作的練習次數、器械活動過程中運動量的設計和控制,將直接影響幼兒體育活動的效果。只有當生理和心理負荷適宜時,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
本次活動,我們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隨時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和生理狀況(疲勞程度、面色、出汗情況、精神狀態等),不斷進行調整。
實踐證明,調整后的活動方案更加科學合理,具體體現在:
1. 運動量適宜。第一次試教時,“運糧食”的場地距離是5米。我們發現,大多數幼兒沒有把“糧食”運到終點就面色紅潤、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了,個別未掌握動作要領的小組更是面露難色,中途就選擇了放棄。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三人一組做“手推車”體驗,才明白是距離較長的原因。于是將5米的距離縮短為3米,距離縮短了運動量也就相應減小了。
2. 活動量從小到大再到小。專家研究表明,一節體育課中,無論活動內容或者活動的結構如何,活動量的安排必須遵循幼兒生理機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應從小到大,小步遞進,然后再由大到小。第一次試教時,開始部分幼兒自由探索各種民間游戲的時間長達8分鐘,幼兒提前興奮,過早地消耗了體能,使他們沒有體力和興趣進行后面的活動。
通過這次課例研究,我們深深感悟到:只有將教研活動置身于教師實際工作的背景之中,才能啟迪教師在現實問題中有針對性地找到恰當的解決方法;也只有在反復實踐的前提下,教師才能運用學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并在反思中成長。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