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有效合作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13-01
新課改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追求“主動、探究、合作”的課堂學習模式。因此,“小組合作”的交流形式也就成為教師課堂教學屢試不爽的新舉措。但是筆者冷靜分析現狀后,發現其中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小組的分配上存在隨意現象,一生表演,眾生觀看;合作過程風風火火,實質思考價值欠缺;眾多學生跟風玩耍,甚至利用合作交流之機悄悄說笑……這些現象說明現時的合作學習尚流于形式,與高效課堂的要求不符。因此,筆者就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一番思考,現述如下,與各位同行交流。
一、合理搭配組員,明確組員職責——合作學習模式的先決條件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分組安排,應該本著“組別均衡,組內互補”的原則進行科學分組。均衡化分配不單是從知識水平層面出發,更重要的是從性格、性別、課堂表現能力等諸方面去考查。小組人數以四人為宜,同時,每次合作時,應該提出明確要求,由組長去分配,讓每個組員都發揮作用,讓合作學習的成果成為集體智慧,讓每個組員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低年級開展數學活動課“小小商店”時,要求小朋友們帶來各種玩具及學習用品,面對如此之多的物品,其吸引力遠超過活動內容的吸引力。如果在分組上不合理或是組長分配任務不到位,班級近十個小小商店同時營業,其秩序根本就不是教師所能維持的。相反,我根據諸方面因素將學生合理搭配,平時強化分組合作時的任務分工。在活動中,小朋友們能夠根據組長的指派,認真地做好售貨員、收銀員以及顧客等角色,整個活動不但熱火朝天,且秩序井然。
二、促進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內驅力——合作學習模式的本質要求
在如今的公開課中,合作學習可謂一道必選菜,在老師一聲“接下來請大家通過小組合作去探索吧!”,學生們整齊劃一地開始按程序操作,整個過程極具觀賞性。在這種走秀式的合作學習流程的背后,作為執教者或是聽課者,是否考慮過,這種合作是學生的內在需要嗎?在日常教學中,我在合作學習的組織上,常常采用一定的技巧。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圓的周長中的圓周率這節課時,為了探索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總是存在一定的倍數關系,我讓學生先在大腦中嘗試找出測量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實際測量。學生在單個操作中,發現忙乎不過來,一位同學舉手對我說:“老師,我的手忙乎不過來。”同學們哈哈大笑。我笑著問:“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大家自然而然想到了小組合作去測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與需要。
三、問題領航觸發學生探究性思維——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根基
合作學習模式要追求高效,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合作探究的導航者,為學生的合作活動精準設計問題,讓學生圍繞所設計的問題,進行有益的操作、交流。
一位教師這樣設計“3的倍數特征”的教學:1. 出示一組3的倍數;2. 分步出示小組合作探討問題:(1)觀察這些3的倍數,各位上的數與個位有關系嗎?(2)把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加起來,你有什么發現?(3)現在你能總結出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
整個過程看似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水到渠成地把結論總結出來了,但問題設計得過于周密、過于明確,阻礙了學習小組在合作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生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猶如機器人一樣。
筆者認為不妨這樣設計:1.出示一組3的倍數,(均為兩位數,個位分別是0-9)。2.分步出示合作交流問題:(1)仔細觀察這些3的倍數,思考3的倍數的特征與個位上的數有關系嗎?(2)那這些數的特征到底會藏在哪里呢?你能從其他的角度探尋出其中的奧秘嗎?(3)用你所探索的特征去驗證三個三位數,判斷是否是3的倍數。
如此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既尊重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又含而不露地為學生指引了探究的方向,讓學生在種種嘗試未果的情況下去尋找新方法。實踐證明,讓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產生創新思維火花碰撞,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最高境界,也是合作有效性的集中體現。
作為新課改革的踐行者,必須善于觀察與思考,心中裝著學生,努力追尋小組合作的有效之路,才能品嘗到小數課堂的高效之果。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