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 教學過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14-02
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既包括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也離不開諸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過渡。過渡語言是完整課堂用語中的重要部分,其設計與表達的優劣直接體現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課堂進程的調控。一句句合理巧妙的過渡語言,如穿針引線,把一節課的諸多內容銜接成一個連貫緊湊、渾然天成的有機整體,給學生以層次感、系統感;又如仙人指路,提示和引導學生從一個環節的學習順利地轉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開啟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良好的過渡語不但能使課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方式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當前有很多教師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時,往往只注重活動環節的堆砌,忽視各教學環節間的自然過渡,或者關注了過渡用語卻沒有設計好過渡用語,或者設計好了卻沒有用上。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認真鉆研,在落實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教師要想方設法找到前后環節間的“接點”,把各種課堂教學活動自然地融為一體,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一個接一個的師生活動和生生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
一、教學過渡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筆者通過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細觀時下的英語課堂,發現不合理的過渡語言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
1. 過渡語言累贅拖沓
有的教師精心準備了課前的導入語、課中的過渡語,但其內容過多,學生一時記不住也不理解,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當課堂情況超出事先的預設時,教師不能靈活改變措辭,仍如背書一般,按部就班,既不符合課堂環境,又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某教師為了引出單詞“rabbit”,讓學生猜謎,當她說出第一句“I have an animal, it has two long ears …”時,已經有學生大叫“rabbit”,而這位教師仍不顧學生越來越高的聲浪,把原來準備好的臺詞一一念完,此時,很多學生已無心傾聽。其實此情此景下,教師完全可以改變策略,用一句“You are clever, it's a rabbit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it ?”自然靈活地過渡到后面的內容,既控制了場面,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2. 過渡語言貧乏單調
有的教師由于語言功底不深或是教學經驗缺乏,在課堂中“無話可說”,只是在事先設計好的幾個環節間機械過場,從單詞卡片到錄音播放,從課件展示到課文朗讀,沒有語言指引,沒有層次遞進,枯燥機械、從始至終地使用“Let's read.” “Let's do.” “Let's sing.”……讓人感覺突兀散亂,氣不順、脈不通。教師失去了應有的引領和提升的作用,不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落實,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雖然課堂中也有游戲、表演等,但實質上學生并沒有領會教師的意圖,看似熱鬧的活動只是一種機械跟從而已。甚至有為數不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干脆沒有進行話題導入的環節設計,直接以“In this class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等語言開始新課,課堂如此干癟枯燥、毫無生機,難怪學生覺得英語學習無趣。
3. 過渡語言平淡乏味
筆者也看過許多年輕教師的教案,其中不乏精心設計教學過渡用語的,但是到了實際的課堂操作中,卻失去了想象中應該出現的精彩。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的語言風格,說話沒有激情,過渡語缺乏情感,不夠生動,吸引不了學生,激不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如平靜的湖面,沒有漣漪。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同樣的教學語言,因為不同的情感投入也可能相差20倍。
二、教學有效過渡的實踐對策
課堂教學過渡要考慮到其引導性和銜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巧妙有心卻淡而無痕。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學習同行的優秀課堂經驗,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有效的教學過渡用語的設計和使用方法:
1.自然過渡
自然過渡就是將前后教學內容之間的結構和邏輯關系自然呈現在學生面前,講解和過渡渾然一體,不露過渡的痕跡,有利于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PEP小學英語教材雖然沒有語文、數學等學科那樣嚴密的體系和順序,但教師只要有心、用心,還是能夠找出“Let's learn” “Let's talk” “Let's read” “Let's chant”等板塊間的內在聯系,有時只要了了幾句,就能把話題帶入下一個環節。
例如,筆者在教學PEP三上Unit 3 Colour這個單元時,在學生學完書上的幾個表示顏色的單詞并操練鞏固后,筆者說:“Great,we can read so many words of colours, and we can also sing a nice song with these words, Listen!”然后指著黑板上的單詞,邊畫出與單詞相對應的色條邊慢慢吟: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一首美妙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出現了。
2. 拼讀過渡
目前,很多學校和教師已經開始注重語音教學,訓練學生拼讀單詞。由復習字母及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律,引出目標單詞的拼讀,從而帶入下一個環節。這也是筆者在實踐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過渡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學PEP三上Unit 5 Part B 有關飲料的單詞時,筆者通過復習a, e, i, o, u等幾個元音字母的讀音規則,引出hungry 一詞讓學生試著拼讀,然后以肢體語言解釋其意,并說:“Oh, I'm hun-
gry,very very hungry, can you help me ?”提醒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句型(Here you are, have some hot dogs/ hamburgers/ bread…)與教師進行較為真實的語言交際。復習了有關實物的幾個單詞后,筆者小結:“You are so kind, thanks a lot. After so much food, I'm full now. But there's a new problem, I’m thirsty …”然后,繼續用肢體語言做出口渴狀解釋thirsty 的意思,并幫助學生拼讀這個新單詞,再問學生:“So what should I do then ?”在當時的語境下學生不難理解教師的用意,由此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water, coke, milk等幾個表示飲料的單詞。
3. 問題過渡
教師在教學完一個問題或教學內容后,通過創設問題達到向另一個問題或教學內容過渡的目的。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過渡方式。這種方式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處理PEP教材的Let's talk 或Read and write 等文本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復習之前所學的語言知識后,設計一個與文本內容相關聯的問題順勢進入下一個環節,巧妙過渡。
比如,在學習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的對話內容時,可以這樣總結之前學生的發言:“You have wonderful weekends, What about Chen Jie ?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tell me what Chen Jie does on weekends.” 用一句小小的設問“What about …?”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自身轉向“Chen Jie”,清晰自然地引導課堂進入回歸文本并回答問題的教學環節。這樣,前后兩個環節之間的順承能給學生思維上的連續,不至于讓人覺得很突兀。
4. 應景過渡
應景過渡就是巧妙利用課堂中的即時資源,無論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時間因素還是空間因素,只要有利于課堂教學,都可以用來作為教學過渡的資源,機智巧妙地引領課堂活動走向下一個環節。這類過渡語常運用于所要講授的課文與身邊的事有所關聯時,用語要簡單明了,內容鮮明真實,入題迅速,給學生以清晰的提示。
筆者曾旁聽一位送教老師教學PEP六中的Unit 4 關于職業的內容。雖然是在別校別班,但這位老師并沒有事先去熟悉學生,開課伊始就利用自己新教師的身份直奔主題:“Hello, boys and girls, My name is …,I'm your new teacher here, today I will teach you English…”PPT上跳出teacher—teach這一對單詞,學生很快就明白動詞與相應職業之間的聯系,接下來的教學順理成章,沒有煽情,無需贅言,一堂課上得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在場聽課的老師在贊嘆該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的同時,更深記著開場那看似無痕無形卻巧妙靈動的導課藝術。
5. 懸念過渡
懸念過渡,就是以設置疑惑、激發求知欲、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的過渡方法。小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設置懸念恰好滿足了學生的這種心理,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環境和心理態勢去前后貫通,思索探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在教學PEP六上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PartB的 Read and write時,通過設置懸念收到了較好的過渡效果。短文描述了兩個班級間的一場足球比賽,以及在比賽中Mike,John, Zhangpeng等幾個學生的情緒變化。剛開始上課,筆者先通過拼讀復習happy, angry, excited等幾個情緒單詞并設置幾種情境,讓學生根據自身體驗選擇相應的情緒反應。
“I got many gifts on my birthday.____
I can't find my favourite toy car.
___________
I'm going on big trip to Hainan this winter holiday.___________
A football hit my face on my way home yesterday.______________”
在最后一個情境中,學生大都選擇了angry這個單詞,這時筆者及時評價:“I will be angry too if the ball hits me. But John didn't. Instead he became very happy later, do you want to know why?Was he mad (瘋了)?Let's read the passage.”帶著這樣的懸念,學生自覺主動地走進了短文,變成了探求問題答案的主體,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而教學的進程也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
總之,教學過渡是完整課堂結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為教學有了起承轉合,才能成就生氣靈動的課堂。如果說成功的課堂是一串精美的項鏈,那么過渡語言就是串珠用的絲線;如果說完美的課堂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那么過渡語言就是部件間的潤滑劑。在小學階段,適當容量和難度的過渡用語既是保證英語課堂完滿的必需,同時對學生而言又是一種語言刺激和信息輸入。教學過渡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嘗試,用心去鉆研,從教材內容出發,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巧妙的教學語言自然過渡每一個教學環節,努力創建生動、活潑、嚴謹、理性的英語課堂。(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