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閱讀教學 虛心涵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24-01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提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確實,閱讀是生命之間的對話,是生命之間的認同、交流和碰撞。在閱讀中,我們體悟到文本中所蘊涵的生活底蘊和生命信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切身體驗。只有“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我們才能真正把文章讀透,并為己所用。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又該怎樣幫助學生“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呢?
一、營造“虛心涵泳”的良好氛圍
“平心和氣”實質上是強調通過對無關的事物和無關的心理活動的排除,達到對文學作品的凝神專注,從而形成一種最佳的審美心境和接受心境,這就是“虛心涵泳”的開始。而要使學生形成這種最佳的審美心境和接受心境,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友好氛圍,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夠做到“虛心平氣”,“平心和氣”。教師要善于通過語言或音樂手段制造一種符合課文特定情緒的氛圍,以喚起學生的“預備情緒”,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
例如,某位老師執教《家鄉的橋》一課時,充分運用音樂為學生營造出江南水鄉悠悠的韻味。整堂課學生在意境悠遠的江南小調中,在教師溫婉輕柔的語言中潛心會文,品讀感悟。最為巧妙的是教師在教“名稱美”這一段時,圍繞橋的名稱提問:“這些橋名是由哪些字體書寫而成?你最喜歡哪種字體?用課內或者課外的詞語來形容一下。”然后要求學生把對字體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并相機指導讀好“飄逸瀟灑”、“剛勁雄健”。學生不但了解橋的名稱,更體會到了漢字的字體美。
二、體味“虛心涵泳”的深遠境界
學生只有通過對作品的表層語言、文字以及音韻、節奏、聲調和韻律的“諷誦”和“熟讀”,才能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的情趣和韻味的領悟和把握。某位老師教學《古詩四首》,對《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后兩句有如下導讀片段:
師:南望王師又一年,是多少年啊?
生:很多年。
師:整整65年。詩人寫這首詩,中原淪陷已整整65年。65年,780個月,23700多天啊,一個剛剛落地的娃娃也已經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啊,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10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讀到這里,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古詩含蓄、凝煉,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引領學生走進這種文化,須得潛心會文,虛心涵泳,熟讀精思,切己體察,方能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正是基于此,教師要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涵泳”、“善讀”,使他們對文之意、文之蘊、文之神產生深刻的感悟和認識。以上課例中,教師結合詩人經歷,以其凝重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自己的內心真情向學生輻射,并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詩人“耿耿不眠”的愛國形象在學生眼前高大起來,與詩人內心深層情感的碰撞,讓學生尤為投入,直至心潮澎湃,情感激蕩,無法平息,從而對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與作者心心相通。
三、提升“虛心涵泳”的潛在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說明,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是最好的語文實踐,是最好的閱讀實踐。閱讀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多誦遍數”,讀到“通透爛熟”、文中語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程度。課堂上,學生要有充裕的時間靜心讀書,要有安謐的環境潛心思考。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通過“指名讀—教師評價—教師范讀—學生練讀—指名再讀—教師再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從讀得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螺旋上升,逐步提高。教師緊扣“躲”、“擋”、“笑”等重要的字眼,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時間,思考“從這些詞語當中你讀懂了什么?看出了什么?”讓學生靜下心來,咬文嚼字,虛心涵泳。將“母愛是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其中,層層深入。教師抓住教學中起關鍵作用且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自讀自悟的成果,使學生的認識和體會在交流與碰撞中發展、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把咬文嚼字和感情朗讀結合起來,把探尋問題答案和追尋思維過程結合起來。學生由“熟讀”全文到“精思”其中。這樣,文之言就能“皆若出于吾之口”,文之義就能“皆若出于吾之心”。
“言語的學習和心靈的豐富是同步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虛心涵泳”,反復玩味,才能“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當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當他們的情緒、思想被最大限度地激發起來,全身心地沉浸在作品中,與作者、教師的心靈息息相通,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