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習作 真情實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28-02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即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習作中自由表達真實情感,為學生創設和諧而寬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加強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
一、豐富生活體驗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立足家庭、走向社會去體驗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勞動,從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直接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這樣,學生習作時就有東西可寫,寫起來也容易得心應手。
(一)活用手上教材
人教版教材設計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示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開闊視野,增強內心體驗,這樣學生在習作時就可以輕易地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如結合“祖國在我心中”這個主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組織學生誦讀愛國詩文、辦愛國手抄報、學唱祖國頌歌、講愛國故事。在“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主題學習中,讓學生走出校園作社會調查,走向街頭清除“牛皮癬”。這樣,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把學校和社會聯系起來,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二)創設生動情境
作文教學要創設生動情境,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寫作。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有趣的現象》時,教師把實驗引進課堂,讓學生參與實驗,人人得到體會,便是一次成功的實踐。課前,教師找來了試驗器具,讓學生仔細觀察,對實驗的過程和現象議一議,說一說,寫一寫。再如開展一個星期的護蛋行動,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雞蛋,自己想辦法保護好。然后每天記錄自己的護蛋感受,學生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來的作文就會有自己真實的感受。以下是學生寫的日記: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包鹽、半杯水和一個雞蛋,讓我們做雞蛋浮起來的小實驗。老師先把雞蛋放在水中,我們就看見了雞蛋沉入了水底。接著老師就把一勺鹽放進水里,攪拌了一下,雞蛋沒有浮起來。老師就讓同學們一個個上去放鹽,可是雞蛋依然穩穩地躺在水里,后來老師干脆把整包鹽都倒入水中,然后不停地攪拌,沒多久,雞蛋果然浮起來了。
——今天的語文興趣學習,我制作了一個小筆筒。我準備的材料是一個紙筒、顏色筆和剪刀。我首先拿起藍色的顏色筆畫一朵云,接著我畫了幾只海鷗,最后畫大海。藍藍的海水,美麗的小島,島上有一棵棵椰子樹,樹上結了大大的椰子,一只只五顏六色的小帆船在海風中迎風行駛。
這里,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習作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有了充分的體驗,習作時真情也自然流露了。
(三)注重學科滲透
在充分發掘教材習作訓練內容的同時,可以向不同的學科延伸。如美術、音樂、體育、科學等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記錄真實感受。如結合科學課,通過種植花草樹木,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結合思品課,通過做家務勞動及參加公益勞動,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
例如,低年級《品德與社會》中有一課《拉拉手,交朋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思品課的活動作為寫作素材,讓學生把自己的照片帶進課堂,對著照片講故事、展特長、作自我介紹。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課后,讓學生把這種活躍的課堂情形描述出來,學生的筆下一定會有無盡的話題。再如聽音樂想象作文,教師可結合音樂課進行教學。向音樂老師了解每學期所教的曲目,然后從中挑選學生都喜歡的、容易理解的歌曲來引導學生聽音樂想象。聽之前,教師將聽音樂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如:聽鳥叫,可以想象茂密森林的美麗景色;聽水聲,可以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面,洶涌澎湃的大海;聽一段車聲、鳴聲、人流聲的交響樂,可以想象寬闊的馬路、熱鬧的街市。由于學生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在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上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想象和聯想,所產生的感受、表達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寫出來的作文一定是各有不同的。只要教師善于做有心人,還會有很多學科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使習作更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四)善寫生活日記
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方面倡導的最重要的理念是主張多一些自由、開放,少一些束縛、限制。習作是對生活的反映,對小學生而言,一般情況下,有什么樣的生活基本上就有什么樣的習作內容。因此教師可多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生活、興趣,幫助他們捕捉到身邊的寫作素材,學生有了表達的愿望,才能激起寫作動機和熱情,從而真實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日記可以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形式自定,長短不一,可以是一句話、兩句話或是一段話。
如學生第一次穿上軍裝,心情肯定格外興奮;參加班干競選,各人有不同的心態;參加校內外的活動,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班級里的突發事件,在社會調查中的所見所聞,社會熱點問題,時事新聞等,都是學生練筆的好內容。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善于觀察,就會懂得關注生活,習作時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寫起作文來才能自如,才能從不同的角度、眾多的細節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甚至能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二、拓寬積累渠道
閱讀與寫作關系緊密,課外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知識背景,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和語言材料。因此為學生推薦閱讀材料,增加他們的課外閱讀量很有必要。
(一)營造讀書氛圍
如在班級建立一個圖書角,每天保證學生15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或者每個星期安排一節閱讀課,由教師組織學生自由閱讀。教師要及時更換圖書,引導學生相互借閱,交換閱讀,對于平時喜歡看書的學生,要及時加以表揚。為了避免盲目閱讀,根據不同的年級,教師可向學生推薦適宜的參考書目。定期舉行讀書匯報會,學生互相推薦好書,在讀書交流會中興趣盎然。
(二)勤于摘抄記錄
在佳作欣賞中,可以通過讀書筆記的方式來規范、引導學生的表達。讀書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簡單的語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斷,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啟迪,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開展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以此來激勵學生多讀、深思、勤記,養成良好習慣。
(三)強化積累訓練
學生看書多了,但是沒有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也是徒勞的。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對學生進行一分鐘口頭積累訓練。內容可以是好詞佳句,可以是每天新聞,可以是對當日某人某事的評價等,如果學生能夠得到這樣長期的訓練,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三、活用習得方法
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在學生所學習的課文中,有很多課文出自名家名篇,在謀篇布局、表達情感、遣詞用句方面給學生作了一個范例。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歸納方法,學習表達方法,獲得一定的寫作技巧,然后學以致用。
例如學完《燕子》一文,可以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法改寫課文;學習《鳥的天堂》后,可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寫導游詞;學了《少年閏土》,可讓學生想象“雪地捕鳥”的情景、“閏土”和“我”話別的情景并寫下來;學了《火燒赤壁》、《窮人》,可讓學生想象續寫故事等。這樣長期地隨文訓練,學生的習作能力肯定會得到逐步提高。同時受這種方法的影響,學生在閱讀各種課外讀物時,也常會用自己喜歡的語言來改寫其內容,無形之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要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關鍵是掌握語言的特色。只要靈活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感嘆、反問等句式,都能很好地幫助自己抒發感情。所以,在學習文章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感受、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各種句式表達情感的,然后引導學生去學習、模仿。例如《桂林山水》、《林海》、《草原》、《一夜的工作》等課文的語言都很精彩,可引導學生在學完課文后進行拓展練筆。當然,語言上的能力不是短期內能提高的,它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提高。
四、運用電教媒體
激發學生習作興趣,除了題材的針對性、教法的開放性等因素外,通過錄像、錄音等電教手段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利用“聲、形、色”的電教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給學生的感官以良好的刺激,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寫作氛圍,是極為有效的方法。
例如學習《火燒赤壁》,可利用光碟曹操在華容道上狼狽而逃的一幕;學習《飛奪瀘定橋》,播放有關的電影,再現歷史。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仔細,感受更深,學生觀看時,可根據需要放慢鏡頭、定格,讓學生仔細觀察每個人的動作、神態。這樣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寫下來的感受也特別的真切。電教手段的運用,激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使學生習作時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