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作教學 開放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30-02
新課標要求習作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原則,開放式習作教學就是將習作教學面向學生生活,開放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一、注意習作教學的育人功能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培養一個人怎樣寫作,在另一個意義上就是培養一個人怎樣做人。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為做人而作文”的教學理念,從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形成健全人格的高度進行習作教學。把習作教學的過程與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寫健康的文,使教習作與教做人得到和諧的統一。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從觀察感知、體驗頓悟,到捕捉信息、提煉素材,直至構思謀篇、運筆成文,每個環節都讓學生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靈性,升華思想,使寫出的文章飽含人文的底蘊,人格的魅力。
二、習作教學融入生活,豐富習作素材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寫作的源泉,任何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均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要想寫好文章,首先就要科學地、細致地了解客觀事物。學生提筆沒有什么東西可寫,其原因很多,但其中帶有普遍性的原因就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對生活素材的積累。習作,從內容上看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從形式上看是書面化的口語。但是要把客觀事物、思想感情變成書面上的語言,卻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勞動。
習作教學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是第一位的,“怎樣寫”是第二位的。學生只有面對生活,熟悉生活,寫起習作來,內容才會充實,語言才會生動。對學生來說,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各具風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奧妙無窮;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魅力無限。對變幻莫測的自然萬物,學生永遠感到新奇,充滿探究的欲望。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親近不到自然,更寫不出充滿真情實感的好習作。因此,引導學生從“家庭到學校”這兩點一線的小天地里走出來,到社會大環境和大自然中去領略社會風情,讓他們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為習作積累素材,這是開放式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融入生活,尋習作素材
習作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生活世界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教師要構建一個開放式習作教學的多彩生活環境,激發學生習作的無窮動力,真正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真切體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源泉,開放式習作教學應該讓學生有意地接觸生活中的事物,引導他們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和生活。現實中有著廣闊的田野、壯麗的山川、淳樸的人情風俗等等,這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習作資源。在學生與大自然有了廣泛的接觸,對生活有了真切的體驗后,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尤為重要。生活實踐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寫“觀察本”,要求他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遇到新鮮有趣的事物或者是有了新的感受,就及時記錄在“觀察本”上。讓學生用心去廣泛收集反映家庭、社會、地方傳統文化的種種表現形態,從而使習作教學從課堂延伸到校園、家庭,從校園、家庭延伸到社會。在這種開放式的多維空間和“開放式習作課堂”里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學生習作時就有了源頭活水。
(二)引導歸類整理,構建習作素材庫
開放式習作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已獲取的素材進行歸類整理,讓所有素材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認知結構,在習作時就能及時提取、有效利用了。習作離不開素材,素材就是學生習作時“下鍋的米”,積累素材,歸類整理是學生作文的基本功。
三、引導閱讀,開拓思路,豐富語言素材
“勞于讀書,逸于習作。”閱讀與習作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閱讀可以開闊思路,引發寫作文思;閱讀可以豐富詞匯,吸取寫作材料;閱讀可以悟出寫的規律,得到指導自己習作的“好范本”。一句話,書讀多了,耳濡目染,便會懂得文章的寫法。古今中外的文學巨匠,都是在“讀書破萬卷”上下功夫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這些文章內容豐富,語言典范,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生動、典型的范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重視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抓好了,學生終身受益。文章寫得好的學生,多得益于課外閱讀。
(一)讀中悟法
教材課文作者巧妙的構思,有序的寫作,獨特的觀察視角等都是學生學習的好材料,讓學生模仿優秀課文的寫法進行習作,琢磨并領悟出習作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潛心地去讀,自由地去想,無拘無束地去創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借鑒遷移,鞏固習作知識。
(二)讀寫結合
學生習作有一個仿寫的過程,可仿全文,可仿片斷,可仿結構布局,還可以仿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把閱讀與習作教學有機聯系起來,做到讀中悟法,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樣,開放式習作教學便有了方向,學生才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寫作主體。
(三)重視語言積累,背誦經典篇目
指導學生背誦教材中的經典篇目。教材所選編的文章文質兼美,是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有效載體。另外,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優秀課外讀物。樹立大語文觀,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做好優秀課外書目推薦、閱讀方法訓練,讓學生從優秀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吸取精華,增強語言底蘊。
四、加強方法指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習作技巧
開放式習作教學十分注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是提高習作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一)實行全程習作教學
開放式習作教學的全程分為三個階段:動筆前的準備階段,動筆中的習文階段,動筆后的修改階段。開放式習作教學,把習作教學課堂進行前伸和后延:前伸到生活中去,解決寫作素材的問題;前伸到閱讀中去,做到讀寫結合,讓學生從讀到寫,再回到讀,如此不斷往返,在讀與寫之間架起一座知識橋梁,解決寫作技巧的問題;后延到賞佳文和評改中去,解決習作的升華問題。
(二)構建開放式的習作課堂教學結構
開放式習作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激發興趣—觀察思考—小組探討—師生互評—自主修改—正式成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文,其具體教學結構也不同。例如,看圖習作的課堂教學結構:看—想—說—寫;觀察作文的課堂教學結構:觀察取材—指導思索—口述評議—起草修改;命題作文的課堂教學結構:審題—構思—口述—評議—修改—成文;即興作文教學結構:選題—構思—試述—導評—成文。這些程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還需要靈活運用。但不管是哪一種結構,師生都是在一種開放的氛圍與環境中共同習作,整個活動真正落實了學生習作的主體地位,學生各種作文能力才能得到綜合鍛煉。
(三)加強自由習作的訓練
要提高寫作水平,除了要多讀多看之外,還必須多練。任何一種能力的養成,都離不開反復的實踐。天才來自勤奮,多讀多寫,勤學苦練,的確是學習寫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寫作要多練習,寫日記是最好的辦法。日記訓練靈巧方便,最易為小學生所接受、喜歡,最易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
開放式習作教學十分注重自由作文的訓練。所謂“自由作文”,就是讓學生放開思想,放開手腳去寫,由學生自己命題、自己選材、自己立意構思、自己組織材料、自己修改完善,不受章法的制約,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在自由習作時,學生享有不拘題材、不拘文體、不拘篇幅的自由。但是,學生“自由習作”并不意味著教師撒手不管,它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增加訓練的目的性,計劃性,并用多種方法及時對自由作文進行批閱講評,同時注重選材、立意、寫作的指導。
教師不輕易規定習作命題,束縛學生的個性。學生是最富有個性的群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決定了學生會選擇不同題材,不同的表達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習作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如果束縛太多,學生在習作時會語言貧乏,內容千人一面,思維僵化,缺乏兒童的趣味。所以習作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四)實行多種批改方法相結合
開放式習作教學十分重視寫后的評閱工作。在習作批改方面,要注重批改形式的靈活多樣。如評議批改法、自評自改法、師評自改法、同學互改法、全班“會診”法等等。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修改,教師都要先作批改指導,教給學生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做。
五、創新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習作成就感
要提高習作教學效率和學生習作水平,就必須注重習作興趣的激發和習作成就感的培養,讓學生獲取習作成就的快樂。開放式習作教學將創新習作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成就感作為構建開放式習作教學課堂的重要策略。
一是在班級內創設一種融洽和靈活的評價環境,采用辦黑板報、手抄報,鼓勵學生編個人習作集,開設優秀習作論壇等多種形式,為學生表現自己提供機會,使他們都享受到習作的樂趣。二是積極鼓勵學生向電臺、少兒報刊投稿,為學生習作個性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指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習作競賽,從而產生想寫、寫好的整體效應。
(責編 黃鴻業)